2020年汽车市场发展前景怎么样?

2024-05-14

1. 2020年汽车市场发展前景怎么样?

汽车产业号称是国内工业产业支柱之一,其发展对国内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汽车市场遭遇寒冬,国内整体的汽车消费市场不景气,对整体的汽车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近年的车市经济整体略感萧瑟。今年9月份的销量出现了短暂的增长趋势 ,这与汽车消费进入旺季有一定的关系。纵观整体,各个车型销量同比上年还是有所下降;其中MPV销量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22.1%,SUV销量同比下降9.3%,轿车销量同比下降12%,行业实在忧心。不过,这只是暂时性的,并不代表行业未来的发展,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并未饱和,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的持续推进,国内汽车消费市场早晚会迎来春天。
根据乘联会会员单位的综合测算和预估,在2020年汽车市场将继续向高质量方向发展,预计汽车增长1%,乘用车增长1%。新能源汽车销量挑战目标是200万辆,中性判断约为160万辆。
分析当前国内车市的特点和趋势:
车身形式:轿车市场增速回稳;MPV市场长期处于调整状态,低端MPV需求锐减;SUV市场跌落神坛且品牌出现分化。
品牌级别:豪华车市场持续走强,升级消费加速。
品牌车系:德系车仍具份额优势,日系车快速回升,美系韩系受影响较大, 中国品牌占比微跌,但顽强向上的势头不变。
区域市场:南方地区乘用车需求旺于北方。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新能源市场已经出现连续4个月的负增长。 从车型品牌来源看,中国品牌在纯电动汽车市场中占有优势,而 合资品牌则更多发力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仍是世界新能源车的核心增长动力,  只是2019年新能源车补贴政策的退坡,直接影响了下半年新能源车市的销量。
而就在1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要破除汽车消费限制,推动汽车限购政策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
在这些特点和分析基础上,相关部门判断2020年的汽车市场会在政策引导下回暖。稳定汽车消费是今年国策,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也在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相信随着国家减税降费效应逐步显现,明年市场会有所好转。

2020年汽车市场发展前景怎么样?

2. 2020年汽车后市场有什么趋势后?

你好,首先整个汽车行业的前景是可观的,但竞争激烈,但是中国汽车后市场也蕴藏的巨大财富空间,到 2020年,将形成一个超大产业,而未来也是更加值得期待。
未来汽车后市场可能还是主要由传统汽车4S店、电商和第三方维修保养巨头机构三分天下。对于那些单打独斗的小规模的汽车维修和保养机构来说,要么选择成为电商的线下合作机构,要么选择并入第三方维修保养巨头等实质是“抱团取暖”的方式,否则就可能面临一些困难。但是比起困难来说,汽车后市场的机会是更大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3. 2022年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00175.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
本文核心数据:汽车销量、乘用车销量、商用车销量、新能源汽车销量
汽车销量结束连续三年下降局面
我国汽车总销量已经连续13年位居全球首位,并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作为汽车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21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627.5万辆,同比增长3.8%。
乘用车销量恢复增长
在国家和地方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激励下,乘用车市场需求总体保持不断回暖态势,我国乘用车销量已经连续七年保持在2000万辆左右。2021年我国乘用车完成销量2148.2万辆,同比增长6.5%。
商用车进入调整期
2020年商用车市场由于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法规切换,导致的需求有所波动。国五产品在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方面都低于国六产品,因此市场更青睐于国五产品。此外,“蓝牌轻卡”政策预期带来的消费观望、房地产开发行业较冷等因素也加剧了商用车市场下行的压力。2021年我国商用车销量479.3万辆,同比下降6.6%,未来商用车市场将进入调整期。
新能源汽车成最大亮点
2021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行业最大亮点。其市场发展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的新阶段,为“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同比增长近1.6倍,在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3.4%,较2020年增长了8个百分点。
2021年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333.4万辆,同比增长167.5%。其中纯电动乘用车销量273.4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60万辆。
新能源商用车销量18.6万辆,同比增长54%。其中,纯电动商用车销量18.6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销量18.2万辆。

整体来看,我国汽车市场销量结束了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其中,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提升的最大亮点,全年销量超过35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进一步说明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行业需求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2年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4. 2020年汽车现状分析?

汽车行业现状分析报告主要分析要点有:
    1)汽车行业生命周期。通过对汽车行业的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产品品种、竞争者数量、进入壁垒及退出壁垒、技术变革、用户购买行为等研判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2)汽车行业市场供需平衡。通过对汽车行业的供给状况、需求状况以及进出口状况研判行业的供需平衡状况,以期掌握行业市场饱和程度;
    3)汽车行业竞争格局。通过对汽车行业的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的分析,掌握决定行业利润水平的五种力量;
    4)汽车行业经济运行。主要为数据分析,包括汽车行业的竞争企业个数、从业人数、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出口值、产成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资产、负债、行业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
    5)汽车行业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包括企业的产品、业务状况(BCG)、财务状况、竞争策略、市场份额、竞争力(swot分析)分析等。
    6)投融资及并购分析。包括投融资项目分析、并购分析、投资区域、投资回报、投资结构等。
    7)汽车行业市场营销。包括营销理念、营销模式、营销策略、渠道结构、产品策略等。

    汽车行业现状分析报告是通过对汽车行业目前的发展特点、所处的发展阶段、供需平衡、竞争格局、经济运行、主要竞争企业、投融资状况等进行分析,旨在掌握汽车行业目前所处态势,并为研判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信息支持。

5. 2022年汽车行业前景如何?

国内氢燃料电池行业内上市企业:亿华通(688339)、雄韬股份(002733)、潍柴动力(000338)、大洋电机(002249)
本文核心数据:产量、销量、保有量、销量分类
相关技术及市场仍不成熟
氢燃料电池燃料能量密度最大,高于锂离子电动车及燃油车,能效比上占据优势。考虑全生命周期后,能源效率约为29%,高于锂离子电动车的28%及燃油车的14%。在续航方面,氢燃料电池汽车传统燃油车相似,续航里程约在600公里左右,优于锂离子电动车;此外氢燃料电池汽车还具有无噪音,充能时间短,耐低温,事故严重性小等优点。
然而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技术和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未来发空间巨大;且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领域不具有普适性,这也是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需要革新和研究之处。
产量受到疫情影响严重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的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逐年上升,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产量下滑至1199辆。这表明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正在成长,产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场需求增加。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前景较好。
市场进入商业化初期
2016-202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逐年上升,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销量有所下滑。截止2020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年销量1177辆,保有量7352辆,标志着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在逐渐被市场认可接纳,氢燃料汽车进入商业化初期。
商用车是研发方推广重点
与海外专注于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量产不同的是,我国将研发和推广重点放在商用车上。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全为商用车。其中,客车销量占比达98%,货车销量占比为2%。截至2020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车累计行程超过1亿公里,以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和客车为主。
政策指引保驾护航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是为我国氢能发展道路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与指引。随着国家“碳中和”、“碳达峰”任务的推进,氢能这一绿色能源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推动。未来目标中就风光能电解水制氢,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等进行了详细规划。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2年汽车行业前景如何?

6. 2020年,凭什么看好汽车行业?

进入2020年以来,市场上关于汽车行业回暖的呼声越来越高。
没错,汽车市场确实经历了最为煎熬的2019,但黑夜也许并不会因为煎熬而瞬间“冰解云散”。
那到底是谁在看好汽车行业的2020,又凭什么看好汽车行业?
扉旅汽车查阅了一组数据。
根据中汽协的预计,2020年汽车市场的减少幅度比去年缩小,销售额预计为2531万台,比去年减少2%左右。另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国内汽车累计销量为2311万辆,同比下降9.1%,累计增速依然为负,自6月以来单月销量降幅连续三月收窄。新能源汽车主要受补贴退坡影响,销量连续5个月下滑,前11个月累计销量 104.3万辆,增速收窄至1.3%。
数据的背后折射的是汽车市场的发展惨烈现实。作为可选消费品,汽车行业的景气度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2019年三季度,GDP增速触及到2000年来的最低值。在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现实情况下,汽车市场终端需求受到较明显负面影响。
根据扉旅汽车的观察,机构以及业内人士看好汽车行业2020年的原因,大多是出于对经济环境的考量,才有了“转暖”的呼声。
的确,如果宏观经济增速能够平稳起来,那么有理由相信2020年汽车市场销量会呈现复苏的态势。
 

 
但可以明确见到的是,机构几乎都保持着一致的谨慎乐观。“谨慎”表明了对回暖的渴望以及不确定。目前,尽管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但很多因素显示有转好迹象。机构对2020年GDP增速的预测基本维持在5.8-6.2%区间。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研究院宋伟健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较晚,由于中国具有更大的人口规模和地位特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也相应具有更长的周期。当前中国汽车产业仍旧是以新增需求为主导的市场,产业人均保有量以及人均GDP仍旧保持着中高速发展,且人均保有量基数仍旧不高。随着人均保有量的提升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汽车产业将逐步转换为以替换需求为主的阶段,后续销量仍有空间,但销量增速或将转换到中低速发展阶段。
有机构也“谨慎”地将2020年的复苏期望值定义为“弱复苏”。
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经历了2019年的“五彩斑斓”的黑暗时刻,销量负增长提供了一个较低的基数;另一方面,2019年,国五升国六打乱了主机厂的生产节奏,对行业利润率有较大负面影响,2020年不再有类似事件发生,如果其他变量保持稳定,那么2020年行业利润率大概率回升。此外,此前的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实施透支了2018年到2019年的乘用车需求,2020年将不再受透支效应的影响。
2020年开年的几天,很多表现可圈可点的车企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成绩单。一时间,汽车市场似乎又开始“锣鼓喧天”。
 

 
当然,这是表象。事实上,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哪怕是“谨慎”的乐观态度都不敢持有。悲观的市场研究认为,虽然汽车市场一再探底,但底部与经济的下行周期一样,尚不明朗。市场上目前并没有出现明确的回暖信号,所以2020年的汽车市场有可能继续探底下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2018年,全球汽车行业占GDP增速放缓的20%,占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的30%左右,2019年下滑继续,而2020年也不容乐观,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发展饱和,发展中国家销量萎靡难振,汽车行业下行的风险预计将持续到2020年。但该组织同时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汽车购买力会提高,只是速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快。
长城证券研究员孙志东的观点相对折中。他表示,2020年,豪华车、日系、德系有望继续强势,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宏观经济下行对中低端收入人群的汽车消费影响更大,对高端豪华车消费群体影响较小,而日系车的性价比以及德系车的优质体验依然会成为客户的优先考虑对象。对于自主品牌而言,由于中低端乘用车消费需求下降是本轮车市下行中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经济走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自主品牌的反弹只能说是值得期待。而新能源汽车受政策影响,短期承压,但长期来讲依然是大势所趋。
对于车企而言,所谓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以及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很多道理早都已心知肚明。有一点可以确定,2020年,不论大环境是否有转圜,机会总是有的,但机会转瞬即逝,想在不确定的局面中求生就要不放过任何机会。
当然,人们最后还是想知道,冬天即将告别,迎来的会是汽车行业的春天吗?眼下,真实又扎心的答案是:世事难料。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 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
  首先在中国汽车的总体市场方面,至少在未来几年内,直至2015年,伴随着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有望以8%至9%的年平均速度持续增长,所带来财富的增加,因此人们对汽车的需求也将水涨船高,根据我们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汽车年度销售量将超过1000万辆。这种增加幅度将使中国迅速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这种规模将中国汽车市场其对世界各地的多家整车制造商(VM)、供应商的命运产生直接的影响。
  中国市场很可能出现一个产能过剩的阶段,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政府制订的政策造成的——因为政府希望通过多种政策杠杆对需求的增长进行调节;另一方面,整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对这个增长迅速的市场觊觎已久,正源源不断地投入资金。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整车制造商很可能不断缩短新产品开发的周期,这将进一步刺激需求的增长。
  其次是在政策环境上,中国政府将继续根据其对WTO的承诺对国内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进行平衡调节。2005年初汽车领域发展速度减缓,这进一步证明这个领域很大程度上仍在政府 宏观调控之下,供需两方面都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杠杆加以控制。以下是几种政府正在使用和/或者可能考虑使用的控制需求的杠杆:包括紧缩贷款(例如禁止四大国有银行提供汽车贷款);推出 燃油税;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以及增加特许经营费等。政府还通过更为严格的投资控制措施冷却上游产能的投资对汽车的供应进行管理。
  但是,政府2010年的工作目标(即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是在中国建立一个成熟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行业,使其在2010年之前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汽车行业还必须完成另一项任务,就是使燃油效率比2003年的水平提高15%或者更高。为了完成这项的任务,中国已经主动出击,开发价格低廉、燃油效率高的汽车,开发过程中可以应用混合能源、氢动力、和/或者现有的新技术。
  第三,产品与市场方面,目前中国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旧是外国品牌和外国企业与国内企业组建的合资企业品牌。我们预计在未来十年间本地和国外整车制造商将分道扬镳,逐渐形成各自的品牌。
  中国主要整车制造商将拥有自己的研究开发平台,至少在开始时开发以入门级客户和大众市场为目标的中国自有品牌。某些合资品牌甚至将被拆分,使合资双方可以毫无负担地寻求各自的发展。中国整车制造商可能走得更远,专门为东欧、东南亚或者印度等全球各地新兴的市场量身定做一种汽车,并且最终以其质量、安全性与可靠性,以及与韩国整车制造商类似或者更低的价格定位走向世界。
  我们预计在2015年之后,至少有一家中国整车制造商将逐步进入豪华或亚豪华汽车的市场细分,而韩国和日本整车制造商则分别用了接近五十年与三十年时间才达到类似的产品开发阶段。
  第四个方面即制造与总装。因为经过近年来的大量投资之后,在目前这种日渐成熟的、开始由消费者驱动的市场环境内,某些在中国经营的整车制造商正面临着来自产能过剩、价格和利润率等方面的压力—这正是过去过于乐观地、一味地增加产能的苦果。
  我们预计,这些整车制造商将寻求拥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竞争、寻求成本领导地位的制造与采购能力,更多地参与到整条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在整条价值链上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在未来十年间,我们很可能见证一种充满活力的行业结构逐渐形成:许多整车制造商将努力通过合并、收购较小的中国整车制造商,甚至是其外方合作伙伴的股份,以实现更大的经营规模和产品丰富度。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在2015年之前,这个市场将合并成为三家或者四家整车整车制造商,外加少数几家占据特殊市场空间的厂家。
  第五,零部件供应。目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国内的整车制造商客户,许多供应商仍继续进口大量零部件并且以较小的规模进行生产经营。但是,整车制造商整合之后,第一层供应商也将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以求规模、更高的利润率,并且最终达到世界一流的成本竞争力。拥有研发、供应链以及出口能力的国有供应商将有能力将其业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充分利用其在中国国内市场中的规模地位,在价格方面进行竞争,这些供应商将最终达到以上目标,他们还有可能利用其成本较低的工艺技术以及生产范围,将零部件以较高的成本效率销售至海外市场。
  最后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品牌、销售、以及售后市场,随着客户得到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的要价能力不断提升整车制造商和经销商将面临相当大的来自营销、销售以及服务方面的挑战。随着市场上产品型号的不断扩充,品牌及营销工作将变得更为重要,整车制造商将不得不为了确立其品牌、提升其产品地位、促进产品分化而在营销工作中投入更多资金。
  我们预计,通过强化其品牌地位,整车制造商将通过重组与参股经销商等方式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其经销商网络的整体标准达到接近发达国家市场的标准。为了争取新的客户,整车制造商将增加其销售网络的覆盖范围,这样一来每家店的投资成本将升高而每家经销商的销售量仍将保持在较低水平,此时的利润率管理工作将是他们必须解决的一项重大挑战。
  另外一方面,二手车市场将蓬勃发展,并促进中国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销售汽车。在价值链的下游端,整车制造商或者其它独立企业很有可能开始真正的汽车生命周期管理、将这些二手汽车从一级城市和二级城市销售到三级城市,最终提高整体的汽车拥有率,并且缩短了主要市场内的新车采购周期。为了满足日益富有的中国消费者不断增长和复杂化的需求,通过世界一流品牌的销售网络,部件、附件和饰件的销售也将迅速发展演化。
趋势与“拐点”
  前瞻2015年之后的市场,我们预计可能出现五个“合理延伸发展趋势”和四种“拐点”。
  重点向小型车辆偏移:目前的乘用车市场已经开始明显地偏向中小型汽车,这种趋势很难发生根本性地转变。个人消费者支付能力的增加、以及销售量从机构客户逐渐偏向个人客户的趋势都将不断推动小型汽车的开发。
  而石油短缺的局面将为节能工作带来日益巨大的压力,这也会加速节能型汽车的开发。由于汽车耗油占中国总油耗的三分之一,所以采取这一步骤是非常必要的。
  争夺低成本领先地位:国外与国内企业不断在汽车领域内注入资金,这将导致一个产能过剩的阶段。
  整车制造商将继续增加车型丰富度,以维持、增加各自的市场份额。比如由于没能更新车型,近年来大众公司在中国市场份额迅速下降,这对其他公司而言是前车之鉴。
  新车价格将继续下降,这将进一步刺激需求。但是,如果整车制造商不能每年将成本降低8%左右,销量的增加将不能抵消价格降低的影响,他们很可能面临长期的亏损。
  目前零部件是汽车成本的主要来源:尽管中国劳动力成本极低,但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有时甚至比世界一流水平高约20%,因此中国零件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目前,中国汽车零件市场仍旧处于分散、规模小的状态,十大零件企业只拥有20%的市场份额。随着零件市场的不断整合,整车制造商将意识到在采购过程中即使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节约成本,同样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成本降低。尽管在中国进行的采购工作将继续增加,中国同东欧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相比的相对引力将继续根据不同采购产品而定,这将促使整车企业继续对不同采购产品类别分别制定决策。
  整车制造与供应链的快速整合:在汽车零件与总成的单位成本不断降低、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的驱动下,全球性的整车制造商将通过与三大汽车制造商(一汽集团、上汽集团、以及东风汽车)之外的其他较小的整车制造商组成合资企业的方式继续争夺其在市场中的位置。
  整车制造尽管目前仍旧高度分散,但是到2015年,整车制造商仍有可能合并成三家到四家整车制造商以及少数几家特殊市场细分内的整车制造商。现存的几十家较小的整车制造商将很难实现规模效益,最终将退出市场。
  面对营销与销售的挑战:尽管中国消费者目前仍旧处在形成品牌偏好的过程中,同全球标准比较,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忠实度确实很低。因此,整车制造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确立并且强化其品牌地位。尽管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偏好将最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时间内,价廉物美(或者至少是消费者主观对价值的感受)仍将是最重要的购买标准。品牌形象和服务仍将是是中端以上市场内车辆的主要购买标准。
  最终,随着所有国内外企业的品牌定位与质量表现逐渐清晰,这些标准将同样适用于低端市场。
  在国有计划分配时代,供给都需要通过中央机构进行分配,整车制造商对其生产车辆销售的方式没有、或者只有很少量的控制。现今,汽车销售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在参与WTO之后,这个市场将逐渐进入整车制造商控制下的销售模式。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有望见到同时为国产和进口产品提供全方位销售、服务、融资等的专业汽车销售商。
  大多数整车制造商将继续面对销售工作中各个主要领域内的重大问题,这种局面将需要多年时间和大量投资才能解决。物流网络同样将得到不断的升级,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的经验将成为中国其他的整车制造商重要的前车之鉴。大众和通用扩张其汽车的服务网络创造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其全国范围内的仓储、运输与物流网络能够满足消费者在汽车使用寿命内对零件与服务的所有需求。而对于较小的企业和新进市场的企业而言,缺乏这种网络将成为一个主要的挑战,这使他们不能以较高的成本效率提供高质量的零件与维修服务。福特等更晚进入这个市场的企业则必须快速建立这种网络才有可能成为中国国内的长期竞争者。
  价值逐渐转向下游::目前,中国国内的收入与利润来源偏向价值链的上游,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与零件批发方面。但是,与其他市场的情况相同,收入和利润流很可能转向下游,进入汽车融资、租赁、维修与服务、汽车配件、以及其他汽车服务等领域。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趋势之外,我们还发现这个市场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人民币价值调整:对于大多数跨国企业而言,人民币价值调整都是一个必须进行预测与管理的问题。
  对于中国的整车制造商来说,人民币的价值调整在降低了中国出口产品吸引力的同时,还将降低进口零件的成本。而对于外国整车制造商而言,人民币价值调整将增加海外在中国投资的成本,但是同样将降低中国的进口成本。对于汽车供应商来说,价值调整之后,采购进口原材料和零件的成本将大大降低,但是出口零件的价格压力也将随之增加。最后,境外金融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成本也将增加。
  寻求在全球市场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在初期获得的成功都将刺激某些中国整车制造商走向世界,包括进入其它新兴的市场。
  中国主要的整车制造商,包括 奇瑞和吉利似乎已经准备就绪。中国整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在海外汽车展览上展示他们的产品,比如法兰克福车展。中国整车制造商同样在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销售汽车,以获得在海外经营的经验。韩国汽车行业的经验也为中国汽车制造商上了生动一课。
  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节能型汽车:出于对燃油消耗这个问题的严重关切,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将首先提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推出一系列廉价、高能效汽车。目前中国在节能与空气和水污染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汽车生命周期管理的出现: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汽车普及的大潮由东向西发展,中国国内很快将出现一种专职管理汽车生命周期的企业。这将促使国内以及某些国外的整车制造商对也参与到其中,以在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获得利润。
  尽管我们的预测结果并不确实、具体,但是我们仍旧希望能够描绘出主要的发展趋势和在未来十年间可能影响行业发展的不连续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前方的道路可能并不平坦,但是那些上下求索、成功逾越的人终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全球汽车趋势
  功能化已难说清趋势 
  一车多能早已成为车型发展的一种潮流、一种趋势。众所周知的MPV、SUV就是这种趋势的产物;其实,后来的BPV、MPT、CUV……也是这种复合化的体现。而种种迹象显示,汽车的这种多功能性正在向边缘化方向转变。这一点在本届北京国际车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通用汽车在本次车展上展出一款概念车———别克Centieme。其外形酷似MPV,却拥有轿车和SUV最明显的特征,又极具运动车风格。它的内部在凸显别克车一贯的宽大舒适特征之余,还强调了多变的空间布置和高科技设施的操作简易化。它包含了汽车工业前沿科技的最新成果,昭示了一种潮流、一种未来的设计理念:融合能够出奇、出新。
  奥迪展出了全新的运动型多功能概念车Pikes Peak quattro。看外观,它是一款跑车风格的超级SUV,但它绝不仅仅是一款SUV,它融合了汽车领域各种不同的顶级特质,产生了新的价值元素。奥迪直言:这款车的关键特征在于它跨越了多级市场。这是否就是它的边缘性?
  像这样的概念车,在本届北京国际车展上还有不少,如本田的KI WAMI、VOLVO的VCC、马自达的WASHU、MX-Micro Sport等。它们个个工艺精湛、功能齐全,同时又造型新颖、独具个性。这些前卫车型在形状和性能上采取大融合的做法,在工艺和操控性上融入了当今诸多最新科技成果。令人称奇的是,其内外造型甚至融合了现代建筑、家具、装饰的设计理念与风格。它们身上呈现出“无所不能”的特性,既拥有轿车的舒适性,又具有跑车的加速性能、越野车的安全性和征服性、MPV的大空间等等,同时又不失独特的品牌文化内涵。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
  在本届车展上,国内自主开发企业推出的概念车也表现出了这种发展特征,只不过不太鲜明而已。如奇瑞的NEW CROSSOVER概念车,以及长安集团推出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多功能车CM8,也能说明这一潮流特征。
  NEW CROSSOVER概念车是奇瑞自主设计研发的一款兼有轿车和MPV综合特性的车型。它安排有三排可任意组合的舒适座椅,既适合于在都市中游走,又适用于外出休闲和多人短途旅行。也许,正因这种融合性、多功能性、边缘性,让奇瑞做了难,目前还没有给这款车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CM8是长安历时近3年倾情打造的以CELF(C-City都市、E-Eco环保、L-Life享受生活、F-Fashion时尚)为设计理念的全新车型。从外形上看,似乎仍为微型面包车,但它却拥有轿车底盘,舒适性、安全性大大增强。而在功能上,它又集商务、家用、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边缘化的设计潮流值得国内汽车企业重视和研究。
  是什么推动着汽车走向边缘化
  一位业界资深人士分析指出,作为交通工具而诞生的汽车,至今已走过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国际汽车的开发技术越来越先进,开发速度越来越快。无论是从国际市场上看,还是从国内市场上看,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是无止境的,消费者对车的各种性能和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刷新他们的审美需求,从而推动着汽车设计理念不断更新。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则为汽车这种边缘化趋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各种新材料的出现,信息化技术的高度发展,都为汽车设计更加人性化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从现实市场上的产品来看,技术的迅速扩散,导致产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这就迫使汽车制造企业积极寻求新的突破点,打造新的车种,开辟新的细分市场,占领新的市场制高点,尽早获取新的领先优势。一车多能、一车全能,已成为跨国公司除新能源动力之外,新产品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取向。

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8. 未来我国汽车市场会是什么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比重正在加快。据乘客协会介绍,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增长至22%左右,2020和2021继续保持改善势头。2021是新能源汽车的开局之年,随着价格的下降、车型的魅力,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有很强的替代作用,新能源车销量达到352万辆,同比增长158%。


在纯电动汽车领域,2021特斯拉国产3、Y型车销量增加,价格降到30万元以下,与市场上的宝马3系、奔驰C级车竞争。五菱宏光MINI EV车型以极高的性价比横扫微型车市场,年销量达到43万辆。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领域,比亚迪在叶片电池和混合动力系统方面的创新将价格降到了与同档次燃油汽车相同的水平,使其插电式混动车型在2021售出近30万辆,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
此外,理想ONE车型增加了三倍,达到90000辆,推动了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市场的高速增长。自2021下半年以来,吉利、长安、长城威派和东风蓝图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已经面世。2022年,这些新车型将能够进一步提升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的知名度,其使用体验和价格与同级别燃油车相似。

2017年,中国品牌依靠SUV的先发优势,市场份额有所增加。2013年至2017年,中国SUV市场总销量从300万辆猛增至1000万辆。长城汽车、广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等企业推出哈夫H6、传祺GS4、吉利博越、长安CS75等爆款车型,享受着从无到有快速市场扩张的红利。然而,随着SUV市场热潮的回落,其市场份额逐年萎缩。2021市场份额的增长来自汽车市场的突破。根据该协会编制的市场零售数据,2021,中国品牌汽车的销售额同比增长66.8%,而日本、德国和美国汽车的销售额有所下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