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宣的个人简介

2024-05-13

1. 秦宣的个人简介

秦宣,男,1963年12月出生于湖北荆门,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主编。秦宣教授于1985年6月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教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91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获法学博士学位。1991年留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1999年晋升教授并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秦宣教授历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1996-2002)、副院长(2002-2003)、院长(2003-2013),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主编(2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人选,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职。

秦宣的个人简介

2. 秦宣夫的介绍

秦宣夫(1906-1998)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广西桂林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1930年考入法国高等美术学校,进入吕西安·西蒙教授工作室学习油画。同时在巴黎大学艺术考古研究所及鲁佛学校,学习西方美术史。1934年肄业回国,先后担任过国立艺专西画系主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全国美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1963年应邀担任《辞海》编委会编委,具体负责编写修改有关外国美术的词目。代表作品有《庆祝国庆》、《春雨》等,油画《母教》1942年获第三次全国美展二等奖。

3. 秦宣的介绍

秦宣,男,1963年12月出生于湖北荆门,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主编,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秦宣的介绍

4. 秦宣王叫什么

秦宣王朱怀埢,是秦定王的从子,考据族谱,还是要追溯到临潼王朱公铭,朱公铭的嫡二子,朱诚万先承袭临潼王,无子而终,嫡三子朱诚澯继承临潼王,朱诚澯死后,儿子朱秉欆和孙子朱惟焯分别承袭秦王位,就是秦昭王和秦定王。由于秦定王无子而终,这样,临潼朱诚澯这一支也绝嗣了。为了延续秦王位,只能从临潼王朱公铭的庶二子朱诚润这一支来寻找继承人,朱诚润的爵位是镇国将军。他的儿子朱秉栿爵位是辅国将军,而秦宣王的父亲是奉国将军朱惟燫,他的长子就是秦宣王朱怀埢,朱怀埢一开始继承父亲朱惟燫的爵位,仅仅是镇国中尉,命运就这样垂青了这位年轻人,嘉靖二十三年,秦定王去世,无子,按照宗谱族支记录和大明朝的继承法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亡侄嗣,朱怀埢是秦定王唯一血脉最近的继承人。大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被朝廷授权承袭秦王位,在如此默默无闻中的一步升天,不能不感慨人生如梦,如此偏支别脉一下子成为秦王,或许是让自己变得更加名正言顺,也或许是在内心深处对祖先在天之灵冥冥之中的眷顾保佑的感激,秦宣王继位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追封先祖,于是,这些生前地位并不显赫的明朝偏支宗室的牌位就这样登上了天下第一藩秦府祭祀的殿堂:宣王的曾祖父朱诚润被尊为秦恭王,祖父朱秉柎追谥为秦顺王,父亲朱惟燫追谥为秦端王。

5. 原创小说:秦宣(第1-3章)

一    白衣童子 
  
  
 湖水清澈,水中游鱼见到秦宣来了,纷纷聚到他的倒影处。
  
 小小少年手里拿了一只小钵,另一只手伸到钵里捏出几颗剔透晶莹的珠子放到湖水里,珠子遇水化成一串串翠绿的草粒,在透明的湖水里清晰可见。游鱼很快把草粒吃光,绕着秦宣的倒影游了一圈,摆摆尾巴往湖心深处游去。
  
 秦宣立于岸边看游鱼远去,目光落在天边,半面天空堆叠了团团云彩,大片祥云朝这边移来。云峰间剑光一闪,一道白影踏剑而来。晴空烈日下看不清来人的容貌装束,只见人影身形挺拔,袍袖翻飞,足底长剑银光闪闪。霎那间云山变得比日光还璀璨。
  
 秦宣心里咯噔一下,好大排场,来人必是青阳无疑,这位仙尊看着像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可地位尊崇,性子嘛,却有些不好说。秦宣转身想走,奈何云来得太快,已经走不脱了。
  
 青阳踏在流云诀上降下云头,远远看见湖边草地上立了个小童子,约莫十岁,一身白衣,头发束起一半,余下的披散肩头漆黑如墨,待到近处,看清童子手里的钵,忍不住叹:“两百年了,鹤鸣山还在喂鱼!”又笑问秦宣:“可曾看到鱼精?”
  
 秦宣噎了一瞬,道:“……不曾。”说着,伸出手臂对青阳做了个引路的姿势:“仙尊请这边走。真人今日讲道,再有半个时辰就好了。”说完转身带头走上了山路。
  
 青阳早收了剑,摇着折扇跟在后面,看小童子洁白背影小小身量,步伐轻灵,素衣带风,动静之间竟隐隐流露出冰雪般的清冷,倒比自己更像仙门弟子,忍不住逗他:“我在你这个年纪哪有点正形,成日翻天,差点没把我师父的道宫拆了。你这么个天生修道的好苗子,还没有拜在真人门下?”
  
 秦宣步子顿了下,侧身低头恭敬答:“资质愚钝,不敢辱没仙门。”
  
 青阳闻言眉头微提。秦宣低着头,看不到他的表情,只见他转过身,继续走在前面带路。
  
 一路上松涛阵阵,如泣如诉。
  
 太清宫内,太乙真人与青阳相对而坐,青阳道:“适才真人所讲南华经,隐山之旨,何乐乎?”太乙真人轻捻胡须,微笑作答:“善隐山者,不知其隐山之乐,知隐山之乐者,鸟必择木,鱼必择水也。夫山中之人,其所乐者,不在乎山之乐,盖其心之乐,而乐乎山者,心境一如也。”青阳点头叹:“红尘多少事,不到白云中。”
  
 白衣小童侍立一旁,煮水洗茶,冲泡分杯,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奉茶之后,低头鞠躬,后退出屋。
  
 待他走远,青阳方道:“这个孩子资质极好,真人自哪吒之后再不收徒了吗?”
  
 太乙真人轻啄一口茶水,放下茶盏道:“秦宣嘛,确是仙门根骨。让给你收,你会教?”
  
 青阳刷一下打开折扇:“我若肯教徒儿,求道的人只怕把我那山门都给踏平了。”
  
 太乙真人笑起来:“少误人子弟,你若能折扇收了换拂尘,才有个样子。”
  
 青阳得意的扇扇折扇:“不换,我的本事,别人学不来。”说着似乎闪过一念,哗一下收了折扇:“莫不是这孩子……”
  
 太乙真人截断他的话:“前一阵秦宣父亲来信说这几日要上山接他回家。临川先生在这里借宿攻读时,秦宣拜了他做老师,这次回去参加科考,应该会多有助益。”
  
 青阳沉默,半响道:“人生酬业,世间因缘如此可叹。只是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难。”太乙真人摇头:“宁可执着有,不可执着空。夫无不可以无名,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
  
 青阳何等通透,只一瞬就明白了,点头道:“多少人落入了顽空里去。”太乙真人道:“秦宣这个年纪入道,顽愚一些的无妨,反倒是他这样资质的,入道太早未必好,去红尘中磨砺磨砺更好些。”
  
 青阳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笑起来:“我小时候就是顽劣的,待在道观里就够磨了。”
  
 太乙真人也想起青阳小时候,开怀大笑:“你师父那时候常常念叨不知道是磨砺你还是磨砺他啊!”
  
  
   
  
  
   
  
  二   前程似锦 
  
 秦宣午睡醒来,清风从敞开的窗户吹入,带着窗外河面上船桨划水声和木头吱呀声。江南水乡,房子修在河道两边,墙外就是河水。秦宣想起来这是在家里,他坐起来,看看妹妹的小床,秦小妹正睡的香。
  
 秦宣下楼走到院中,院子不大,收拾的干净整洁,院中有棵大桂花树,树冠葱荣盖住大半个院子。树下放了桌椅。秦宣在桌前坐下温习功课。
  
 因为老师临川先生谢宁的关系,他随父亲下山后就进了白鹿书院,取字洛歌。三年时光,白鹭书院秦洛歌才名远播,终不负谢先生师名。
  
 今年春闱临川先生中了进士,借老师荫蔽,秦家为秦宣争取到参加遗才试的资格,补上了山中耽误的几年。
  
 乡试在即,秦宣自然更加用功。书院放假,回到家中也不松懈。
  
 桂花树叶在头顶沙沙作响,树影在书页上摇动。时值夏末,尚未立秋,几场雨后满树金桂竟都开了,清风带着桂花香吹得人精神舒爽。
  
 秦宣深呼吸,觉得通体舒泰,在鹤鸣山时,他住的小房间旁边也有棵桂花树,枕着桂花香入眠,整个秋天都是香的。
  
 山中岁月就这样跟着花香又来到眼前,秦宣在任何人面前都没有流露过他有多么喜欢生活在山里,他深知爹娘不易,有心为秦家重振家业,终究要回家读书,留山林入仙门,不是他的路。
  
 几朵桂花落到书页上,秦宣眼睛落到字上:“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他拿起书将桂花轻轻倒在桌子右上角。“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桂花香里,白鹿书院学子秦洛歌心无旁骛的读起书来。
  
 “吱呀”一声,院门开了,芸娘提了菜篮推门进来。秦宣忙站起身喊“娘”,紧走两步把娘手里的菜篮接过,拿进厨房。
  
 芸娘问秦宣:“妹妹醒了吗?”
  
 秦宣:“没有,正睡得香呢。娘什么时候出门的?”
  
 芸娘:“你们兄妹俩睡下不久,隔壁婶娘说她乡下亲戚送了新鲜菱角和莲藕来,让我去拿。菱角清水煮了就好。莲藕你想怎么吃?”
  
 秦宣:“娘做桂花藕好吗?”
  
 芸娘笑:“好,就用院子里的桂花,你去摘点来。”
  
 秦宣走到树下抬头仔细看,桂花虽小,胜在开的繁盛,伸直手臂就能捏到一簇。当年的小童子如今身形拔高,稚嫩褪去,显现出少年人的挺拔俊逸。很快摘了半碗。
  
 芸娘在厨房里已经将藕孔洗净,近藕节处切下一小块做盖子,拿洗净控干水分的糯米填入藕孔,装满糯米后盖好盖子插上竹签固定住,放入锅中加水煮。芸娘回头看见秦宣拿了桂花进厨房,接过碗看看:“这些够了,你温书吧。”扶着背把儿子推出了厨房。回身将桂花淘净,加红糖一起放入锅中小火慢炖。
  
  三   中秋佳节 
  
 转眼一年就过去了,秦宣去年参加秋闱虽未中举,但可以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以他这个年纪,在当地算出类拔萃佼佼者了。只是秦宣不愿入京,一是家里其实负担不起这份花销,二是下次秋闱他更有几分把握了。
  
 这年中秋,秦家小院格外欢喜,一家四口聚的齐齐整整,这几年还是第一次。
  
 往年中秋,秦宣父亲秦思齐要在县衙值夜,虽然离家不远,可不敢擅离职守回家团聚,秦宣要么在山里要么在书院,好多年没有在家过过中秋。芸娘带了女儿在家冷冷清清,拜了月亮就早早睡了。等秦思齐第二日下值,八月十六日才赏月吃饼,终不如今年秦宣也在,一家人总算团聚。
  
 秦思齐今日能在家过节,因为不久前他被调任管粮马的户房当差,依然没有品级,可是比以前做杂事衙役好多了。
  
 芸娘高兴,早一个月就准备起中秋应节的吃食。
  
 酒糟拌盐和花雕裹了洗净晾干滚了盐花的鸭蛋装坛,纱布包了酒糟封紧坛口,一个月后开封煮熟,晚上赏月的时候剥开皮就鲜香扑鼻。
  
 采了桂花用糖及酸梅腌制成桂浆。预备中秋那天酒后食糖芋头时浇浆。
  
 秋季丰收,入秋之后就有尖头小船载了时鲜蔬果从房后小河划过,沿河叫卖。芸娘在厨房窗口叫住小船,开了厨房后门,门前石阶走下几步就买了。秦宣家这边房子修的高,往年河水在七八级台阶下,今年雨水多,水漫上来,芸娘走下三级台阶就可以买到菜提回家,今年买的菜多,少走两步更方便。
  
 中秋这天早上,收拾了早饭的碗筷,芸娘就在厨房里忙开了。
  
 五花肉剁细加入葱姜蒜黄酒拌匀。
  
 分出一半入锅炒熟后加入焯过调好味的马兰头香干碎和花生米碎,加香油、白砂糖、盐、几滴生抽拌匀。鸡蛋和海苔分别卷起切块,摆出来就是江南四喜卷。
  
 藕擦成末,挤出的藕汁做个藕粉小圆子,浇上一勺桂花蜜,就是道小点心。藕末加调好味的肉馅儿拌入花椒水和鸡蛋液加料酒,盐,淀粉,狮子头太腻,减了一半肉馅儿,做个红烧藕圆。油锅里炸成金黄色,放入酱油八角葱段水里烧至收汁。
  
 剩下的肉馅儿拿藕片夹好裹上粉浆油炸就是外酥里嫩的藕盒儿。
  
 油焖虾里加了一勺糖,吃不出甜味,勾出了虾的鲜味儿。
  
 捞出腌好的香糟毛豆海带丝,糟鹅,醉螃蟹,酿了桂花鸭。
  
 再拿新鲜豆腐做个咸蛋黄蛤蜊豆腐羹。
  
 用千张皮包上鲜猪肉、开洋、干贝、笋衣、熟芝麻、盐、黄酒等配制成的馅心,入骨头汤中煮熟,做个千张包汤。一顿中秋晚饭就做得了。
  
 荷叶准备好了,本来想做荷叶粉蒸肉的,看看菜太多,忍了手,留着明天做也一样。芸娘心里又欢喜又酸楚,儿子回来,想做的菜那么多,只盼他天天守在跟前,又怕耽误他的大好前程。
  
 晚上赏月,一家人吃的点心也很丰盛。
  
 除了准备晚饭时顺手做的浇桂浆的糖芋头,藕粉小圆子和藕盒儿外,还有熬的粉糯的百合汤放了冬瓜糖。加上之前做好的糍饭糕,和用绿豆薄荷做馅儿的薄荷糕,糕色淡绿,清甜凉爽,香味清新,本是消暑佳品,中秋吃有点跟不上时令,可是秦宣喜欢,虽然没有说过,做母亲的看在眼里,尽力置办。
  
 江南的月饼皮酥馅儿大,秦宣兄妹都不爱,芸娘特意做了南瓜泥月饼,南瓜去皮去瓤,直接放入铺了屉布的蒸屉上,大火蒸至软烂,取出搅拌均匀后倒入炒锅中不停翻炒,其间加入油糖,分次加入澄粉,一直炒至软糯粘稠。凉后会变得稍微干硬一些。然后搓成球,打上月饼印即成。
  
 秦宣晚饭时陪父亲饮酒吃菜,每道菜他都吃了,每个菜的滋味他都深深记住了,看爹娘笑脸,小妹可爱,觉得人生此刻幸福至极。
  
 赏月吃饼时,秦宣已经吃不下什么东西了,体谅母亲的心,又吃了块薄荷糕。秦小妹喜欢南瓜泥月饼,吃了好些。人小熬不住,很快就哈欠连连,芸娘怕她撑着,哄她吃了颗大山楂丸才带她去睡。
  
 院子里父子对坐,秦宣问起父亲在衙门里换到户房做事如何,秦思齐说:“到了户房做事家里的粮食可以不用愁了,可是库房里的粮好像不对。我刚去不久,没有仔细核对,大面上看已经少了好些。”
  
 秦宣问:“父亲是想清点库粮?”
  
 秦思齐点头:“既然在那里做事,总要心里有数才行。这几年风调雨顺库粮还少了,要是灾年可不得了。今年夏末雨水就多起来,我们房后的河水涨起好些。不知道冬天会不会打饥荒呢。”
  
 秦宣沉吟片刻道:“一般人不敢动县衙库存的粮食,此事必然牵涉极深,万万不可对他人说起,父亲暗中清点需小心,切莫惊动了人。待父亲查明情况再看如何办好。”
  
 芸娘哄了女儿睡着,去厨房端了百合汤来,问秦宣:“浇桂浆吗?”秦宣摇头:“娘下了冬瓜糖就够甜了。”芸娘笑:“这口味是越来越淡了。”
  
 秦宣笑眯眯的接过碗,拉芸娘坐下:“什么叫无微不至,我娘就是。”
  
 芸娘听了十分开心,看儿子低头喝汤,对秦思齐说:“这几日隔壁婶娘和巷口二嫂都来过,来看妹妹。”
  
 秦思齐皱眉:“兰姐儿还小啊,怎么就来相看了?”
  
 芸娘:“六岁不小了,有那肚子里就定下的才叫小呢。只是她们来的太巧了,宣哥儿有出息,你在衙门里又和往年不同了。我看她们是想赶着宣哥儿考中之前把亲事定下来。”
  
 秦思齐笑起来:“怎么不直接来说哥儿,却绕着弯儿看姐儿。”
  
 芸娘白他一眼:“怎么没有,借着看兰姐儿的名头问了宣哥儿啦。”
  
 秦思齐说:“宣哥儿的亲事不急,过几年再说。”
  
 芸娘:“我知道,只是街坊邻居的,这样的事以后还会再有,要回绝也得软和些,支个台阶让人下啊。”
  
 秦思齐看看儿子,秦宣坐在旁边安安静静没吭声。秦思齐问:“你老师可曾提起过你的亲事?”
  
 秦宣:“恩师说若是爹娘没有寻到满意的,可以等下一科考了再议。”
  
 秦思齐点头,对芸娘说:“这样答很好,就说宣哥儿老师有话,不叫他分心,等秋闱后再说。”
  
 芸娘叹:“说起来你在县衙里能有这样好的转机,也是托了先生的福。不然你方正呆板又不会弄权,靠了那点薄薪勉强糊口,一个杂事衙役,去户房这么好的事一辈子都轮不上。要不是宣哥儿回家了,兰姐儿长这么大从来没有人问过……”说着有点伤感。
  
 秦宣扶着娘的肩头好言劝慰:“父亲方正不弄权是好事啊娘,托了爹娘的福,你们教的好我才能有出息,妹妹也会嫁得好的。”
  
 月光洒在院子里,轻纱一样温柔的笼罩着一家人,连头顶的桂花树也不忍心遮住这一地光辉。
  
 在这多风多雨的秋天,中秋这晚难得晴朗,月亮很大很亮,挂在院墙头,洁白苍凉,黑黑的夜空看不到星星。

原创小说:秦宣(第1-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