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有哪些形态特征?

2024-04-28

1. 蝙蝠有哪些形态特征?

蝙蝠的翅膀是由前肢演化而来。指间由薄膜相连,每一个指头很短,长有爪子,可以用来爬行或抓取食物。飞行的时候,蝙蝠利用胸部和上肢的肌肉垂下翅膀,利用背部的肌肉抬起翅膀,其它的肌肉用来拉伸翅膀。

蝙蝠有哪些形态特征?

2. 普通蝙蝠的形态特征

普通蝙蝠体型中小,鼻吻部较正常,鼻孔后两侧各有一垄起的圆形皮肤丘,上唇较向前中央突,而使上唇中央稍长。耳较短,缘较圆,两耳在前额处相距很近,只有1.5mm,耳屏较短,其基部宽而端部较窄,端部圆钝。尾较长,在股问膜后端突出2.5mm;翼膜较窄,翼膜由趾基起;距细长,有较窄的距缘膜;翼膜近体侧处和股间膜两大腿处具较长的毛。第2指具1短的指骨,第3指具3指骨,最外指节为软骨;第3、4、5掌骨渐短。 普通蝙蝠体背面毛基近黑色,毛尖近毛长1/5处为浅褐色,毛尖端则近白色,因其毛尖好似一层霜故称霜蝠。体侧与胸腹部色较浅,特别是颈部与腹下毛色浅白;腹毛基灰褐色,毛尖端灰白色,与背部深色成鲜明对比,所以又称双色蝠。翼膜基毛、股膜基毛棕褐色;翼膜黑褐色;耳廓及吻鼻部均黑褐色。 普通蝙蝠头骨较短,最大长不超过17mm,枕部高大于颅全长的1/3,颧弓较细弱;头骨吻部两侧凹陷,其前端鼻窦深达吻端至眶间狭缩处全距之半;无矢状嵴,人字嵴也不发达。听泡处颅高近颅全长的1/2而稍小。 普通蝙蝠齿式=32。上颌门齿2枚;外侧门齿小,不及内侧的1/2,且只有2个齿尖;前臼齿与第1、2臼齿相似,但较高;第3臼齿前后窄,左右宽。下颌门齿3枚,犬齿不太发达;第1前臼齿小,相当第2前臼齿的1/2,甚至更小;臼齿较大,有3枚。

3. 蝙蝠是什么变的?

蝙蝠是胎生哺乳的哺乳动物,不是什么变成的。
蝙蝠(学名:Chiroptera)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类动物,是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哺乳动物;除一般哺乳动物的特点外,还有一系列适应飞行的形态特征。最小的是混合蝠,体重仅有1.9克,翼展16厘米;一些狐蝠的体重可以超过1.3千克,翼展可达1.7米。

特点:
蝙蝠全身骨质轻。头骨愈合程度较高,骨缝不明显,许多种类鼻骨前端具发达程度不同的鼻凹(鼻窦),腹面腭骨前端也常具有程度不同的腭凹(腭窦)。肩带发达,胸骨具龙骨状突起。后肢胫骨、腓骨退化。 
蝙蝠牙齿齿冠原始,原始齿型相比,缺第一对门齿和第一对前白齿。门齿弱,犬齿发达,基部常有粗壮的基嵴。前臼齿有分化,最后一枚前臼齿显著的大,其齿尖可达犬齿齿尖的高度,臼齿齿冠呈“W”形。

蝙蝠是什么变的?

4. 蝙蝠的外形是怎样的?

蝙蝠白天不出来。
蝙蝠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同时也是多种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够携带数十种病毒。蝙蝠与其能够飞行并进行夜间生活相适应,它们在生理机能上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
通常蝙蝠的视觉较差,而听觉则异常发达,在夜间或十分昏暗的环境中它们能够自由地飞翔和准确无误地捕捉食物。
蝙蝠全身骨质轻。头骨愈合程度较高,骨缝不明显,许多种类鼻骨前端具发达程度不同的鼻凹(鼻窦),腹面腭骨前端也常具有程度不同的腭凹(腭窦)。肩带发达,胸骨具龙骨状突起。后肢胫骨、腓骨退化。

蝙蝠的翅膀呈现两个典型的类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比例,即翼展和翼宽的比例。有些种类诸如大菊头蝠(a处),这一比例比较小,它能适应在树叶之间低速而精巧地飞行其他种类诸如墨西哥皱唇蝠(b处),这一比例比较大,能适应没有障碍物的高速飞行。

5. 巨型蝙蝠的形态特征

蝙蝠的体型大小差异极大。最大的狐蝠翼展达1.5米,而基蒂氏猪鼻蝙蝠的翼展仅有15厘米。蝙蝠的颜色、皮毛质地及脸相也千差万别。 鼯猴,是一种攻击各类牲畜并吸取他们血的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品种之一,翼展可达1.5到1.7米。鼯猴皮翼目仅有的一科鼯猴科的通称。因体侧自颈部直至尾部具有大而薄的滑翔膜,状似啮齿目的鼯鼠,面部又很像灵长目的狐猴而得名。  鼯猴,属于皮翼目鼯猴科。它们仅生存在东印度群岛和菲律宾的一些岛屿上。鼯猴的身体从脖子直到尾部都长着大而薄的滑翔膜,因为它们长得像啮齿目的鼯鼠,但面部又很像灵长目的狐猴,因此人们给它们起名叫鼯猴。也有称它们作飞狐猴。  鼯猴体长60~70厘米,体重1~2千克;四肢及尾均细长,尾长22~27厘米;脚宽扁,具5趾,趾端具尖而弯曲的爪;眼大;耳短,通常裸露,粉红色;身体毛色为褐或灰褐色,与树皮的颜色相似。斑鼯猴的背部有白色斑点,毛皮柔软,胸部有1对乳头。有1属2种:菲律宾鼯猴,分布于菲律宾的棉兰老等岛屿;斑鼯猴,分布于马来亚、苏门答腊、爪哇。  鼯鼠的身体上长着皮膜,像蝙蝠一般,虽然它们不会飞,但却可以张开四肢借助皮膜滑翔。蝙蝠属于翼手目的哺乳动物,其翼膜是由其2、3、4指之间延伸而出,连接至后肢形成的。鼯鼠和鼯猴的翼膜都是由四肢与躯干之间的皮肤衍生物连接而成,指间并无翼膜覆盖。鼯鼠与鼯猴并不能进行严格意义上的飞翔,而仅仅是利用翼膜进行一定距离的滑翔而已,翼手目的蝙蝠则可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飞翔”,也是唯一进化出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鼯鼠属于啮齿目、松鼠亚目、松鼠科、鼯鼠族。是松鼠家族中的一个小的分支。在解剖学上与鼯猴与蝙蝠均有加大的区别。其中最为明显和直观的就是体型上的区别,作为松鼠家族的一支,鼯鼠拥有与松鼠类似的体型,鼯鼠家族中最大的亚洲大飞鼠体长也不会超过普通的家猫。此外,另一个明显的区别是鼯鼠的尾部是不与翼膜相连接的,而鼯猴的尾部则是连接在翼膜之内的。此外,还要说明一点的是,鼯猴与灵长目的猴子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只不过是因为鼯猴的头部酷似狐猴而得名的。

巨型蝙蝠的形态特征

6. 蝙蝠是什么样子的

普通蝙蝠体型中小,鼻吻部较正常,鼻孔后两侧各有一垄起的圆形皮肤丘,上唇较向前中央突,而使上唇中央稍长。
耳较短,缘较圆,两耳在前额处相距很近,只有1.5mm,耳屏较短,其基部宽而端部较窄,端部圆钝。
尾较长,在股问膜后端突出2.5mm;翼膜较窄,翼膜由趾基起;距细长,有较窄的距缘膜;翼膜近体侧处和股间膜两大腿处具较长的毛。第2指具1短的指骨,第3指具3指骨,最外指节为软骨;第3、4、5掌骨渐短。

扩展资料
蝙蝠习性
蝙蝠主要在傍晚或夜里飞行寻找食物。根据品种不同,蝙蝠吃的食物有所不同,这些食物包括昆虫、果实和花朵,小型脊椎动物,鱼或者花密。
吸血蝠,仅在热带地区存在,以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包括人血。蝙蝠的天敌是猫头鹰、鹰、蛇和一些哺乳动物,包括其他蝙蝠。白天,蝙蝠寻找黑暗、隐蔽的地方头朝下睡觉,翅膀在身体附近或紧贴身体折叠起来。它们成群的栖息在大树、洞穴、废弃建筑物、教堂钟塔或悬垂的屋檐下,自己并不筑巢。
有些品种中,一个蝙蝠群体里通常全是雄性或全是雌性。寒冷时节,蝙蝠会冬眠或迁徙。蝙蝠通常一年交配一次,交配后约4个月,雌性蝙蝠大概会产下一只或两只小蝙蝠。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普通蝙蝠

7. 蝙蝠是怎么形成的

蝙蝠是一个独立物种,不是其它生物变的。
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翼手目是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现生物种类共有19科185属961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间觅食。
蝙蝠利用声波寻找食物。它们在飞行时,会发出声波频率极高的叫声。声音碰撞到昆虫后,会反射回声,蝙蝠根据回声来定位昆虫。利用声波寻找食物的招数被称为回声定位。蝙蝠从嘴或鼻子里发出信号,信号碰撞到昆虫反射回来,告诉蝙蝠它的晚餐在哪儿。

扩展资料:
蝙蝠与雷达导航
科学家发现蝙蝠在夜里飞行和捕食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蝙蝠用嘴发出超声波后,在超声波接触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时,用双耳接受信号并确定方位。
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和捕食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遇到障碍即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荧光屏信息来确定飞机夜间飞行安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蝙蝠

蝙蝠是怎么形成的

8. 蝙蝠是什么演变的?

  蝙蝠与马和狗同属一个祖先, 马在陆地驰骋,蝙蝠在空中飞翔,一般认为这两种动物不具有相似性。但日本科学家证实,在马、牛、猪这些有蹄类动物中,马拥有独立的起源,它和蝙蝠的亲缘关系反而比同牛、猪等动物的关系更近。  东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冈田典弘等人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循着逆转录子这条线索,分析了全体哺乳类动物的脱氧核糖核酸(DNA)。逆转录子是在进化过程中插入DNA的小片断,一旦进入就不会脱落,并且子子孙孙代代相传。
  分析结果表明,只有马、蝙蝠和食肉目动物的DNA拥有相似特征的逆转录子。
  研究人员认为,在进化过程中,马、蝙蝠和哺乳动物的第四大目食肉目的共同祖先首先从其他哺乳类中独立出来,之后,马独自演变为有蹄类动物。研究人员推测,从共同的祖先分化出的动物之所以呈多样化发展,可能是由于大陆分裂等原因导致某个种群孤立出来。
  哺乳动物有没有蹄一直被人们当作区分它们是否属于有蹄类的标志。但本次研究显示,同样是有蹄类动物也可能有多种起源。
  据俄新社6月20日报道,日本东京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蝙蝠、狗和马具有基因遗传上的“同宗”性。日本国家电视台NHK-1频道向人们公布了科学家的这一重大发现。
  科学家对这几种动物的基因突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蝙蝠的30项基因突变中有29项与马和狗的完全相同。这充分证明,至少从进化论的观点看,这三种动物是“至亲”。科学家表示自己的这个发现将改变生物学界至今仍在坚持的某些进化观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蝙蝠和猴子之类的灵长目动物血缘较近,但研究结果表明,实际上它们与狗、马更亲。”他们推测地球上应该存在蝙蝠、狗和马三者“共同祖先”的化石遗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