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INTERNET的发展历程

2024-05-15

1. 简述INTERNET的发展历程

Inter的应用范围由最早的军事、国防,扩展到美国国内的学术机构,进而迅速覆盖了全球的各个领域,运营性质也由科研、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商业化。
 
 
 
  互联网(Inter)发展简史:Inter的的原型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为军事实验用而建立的网络,名为ARPANET(阿帕网),初期只有四台主机,其设计目标是当网络中的一部分因战争原因遭到破坏时,其余部分仍能正常运行;80年代初期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并投入使用;1986年在美国国会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支持下,用高速通信线路把 分布在各地的一些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以NFSNET接替ARPANET;进而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Inter。
 
 其应用范围也由最早的军事、国防,扩展到美国国内的学术机构,进而迅速覆盖了全球的各个领域,运营性质也由科研、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商业化。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的全功能连接。
 
 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的国家。
 
 此事被中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简述INTERNET的发展历程

2. internet的发展史

网络发展最初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人们尝试把分别独立发展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联系起来,使得在技术上为今后的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同时建立了一些基础的理论性的概念。这个时期,计算机技术正处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向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过渡期。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储存数据。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一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计算机中存储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业用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高级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语言,以单词、语句和数学公式代替了二进制机器码,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这个时候的通信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雏形了,正是这时奠定了今后网络发展的基础,为网络的出现做好了前期的准备。  有了第一阶段的理论基础,网络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正值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防止其军事指挥中心如果被苏联摧毁后,军事指挥出现瘫痪,于是开始设计一个由许多指挥点组成的分散指挥系统,以保证当其中一个指挥点被摧毁后,不至于出现全面瘫痪的现象。并把几个分散的指挥点通过某种通讯网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终于在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把4台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联接起来,于是ARPANET网络诞生了,ARPANET是计算机网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Internet出现的基础。这个时候,ARPANET技术还不具备推广的条件。所以这个时期,网络仅仅是用于军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冷战促使了网络的诞生。随着网络的出现,诞生了一种新的通信技术,这就是分组交换技术,它是随计算机实现网络通讯而产生的。这种技术是将传输的数据加以分割,并在每段前面加上一个标有接受信息的地址标示,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通讯技术。分组交换技术也是六十年代网络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差不多是每十年就是一个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网络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个人电脑。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局域、广域网发展迅速,计算机生产厂商也开始开发自己的计算机网络系统。1974年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合作,提出TCP/IP协议。  八十年代可以说是网络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十年,首先是1983年出现了可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作为BSD UNIX操作系统得一部分,TCP/IP协议得到了认可,逐步流行起。也就是这时,真正意义上的Internet诞生了。时隔一年,日本建成了JUNe t网络,(Japan Unix Net work)。1985年,美国科学家基金会(NSF)组建NSFNet,美国的许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一些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使得其迅速扩大,1986年,NSFNet网络奠定了其成为今后internet主干网的地位的基础,当时其速度是56Kb p s。三年之后的1989年, internet的速度已经提升为速1.54Mb p s ,也出现了最早的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伴随着www(World Wide Web)全球广域网的出现,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超文本浏览器/编辑器。  1991年,internet开始用于商业用途,internet的商业化,成为internet发展的一剂催化剂,使得它以空前的速度迅速发展,服务器的增多,连入网络的计算机数目的增多以及主干网速度的提升,都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商业的发展也影响着网络的发展。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高速局域网技术迅速发展,传输速率为10Mb p s的Ethernet的广泛应用,IP电话服务,更高性能的Internet2的发展,使得网络已经渗入到了商业,金融,政府,医疗,科研,教育,等各个社会部门。使得网络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Internet的发展历史

1968年
1968年,参议员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听说BBN赢得了ARPA协定作为内部消息处理器(IMP),特德.肯尼迪向BBN发送贺电祝贺他们在赢得“内部消息处理器”协议中表现出的精神。

1978年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贝协议)在贝尔实验室被提出来,1979年,在UUCP的基础上新闻组网络系统发展起来。新闻组(集中某一主题的讨论组)紧跟着发展起来,它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交换信息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然而,新闻组并不认为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因为它并不共享TCP/IP协议,它连接着遍布世界的UNIX系统,并且很多互联网站点都充分地利用新闻组。新闻组是网络世界发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第一个检索互联网的成就是在1989年发明出来,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体成员在Montreal的McGillUniversity创造的,他们为FTP站点建立了一个档案,后来命名为Archie。
这个软件能周期性地到达所有开放的文件下载站点,列出他们的文件并且建立一个可以检索的软件索引。检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识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学,拥有第一个Archie的大学,发现每天从美国到加拿大的通讯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访问Archie。学校关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这么大的通讯流量,因此只好关闭外部的访问。幸运的是当时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BrewsterKahle,当时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计算机)发明了WAIS(广域网信息服务),能够检索一个数据库下所有文件和允许文件检索。根据复杂程度和性能情况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简单的可以让网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
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计算机公司维护着在全世界范围内能被WAIS检索的超过600个数据库的线索。包括所有的在新闻组里的常见问题文件和所有的正在开发中的用于网络标准的论文文档等等。和Archie一样,它的接口并不是很直观,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费很大的工夫。

1989年
1989年,在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历史上又一个重大的事件发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人----这些人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个分类互联网信息的协议。
这个协议,1991年后称为WWW(WorldWideWeb),基于超文本协议——在一个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连接的系统,当你阅读这些页面的时候,你可以随时用他们选择一段文字链接。虽然它出现在gopher之前,但发展十分缓慢。
由于最开始互联网是由政府部门投资建设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于研究部门、学校和政府部门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务于研究部门和学校的商业应用之外,其它的商业行为是不允许的。
90年代初,当独立的商业网络开始发展起来,这种局面才被打破。这使得从一个商业站点发送信息到另一个商业站点而不经过政府资助的网络中枢成为可能。

1991年
1991年,第一个连接互联网的友好接口在Minnesota大学被开发出来。当时学校只是想开发一个简单的菜单系统可以通过局域网访问学校校园网上的文件和信息。紧跟着大型主机的信徒和支持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拥护者们的争论开始了。
开始时大型主机系统的追随者占据了上风,但自从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倡导者宣称他们可以很快建立起一个原型系统之后,他们不得不承认失败。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倡导者们很快作了一个先进的示范系统,这个示范系统叫做Gopher。
这个Gopher被证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后的几年里全世界范围内出现10000多个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知识。
在一个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个数字选择你想要的菜单选项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选择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Gopher系统。

当UniversityofNevada(内华达州立大学)的Reno创造了VERONICA(通过Gopher使用的一种自动检索服务),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强了。
它被称为VeryEasyRodent-OrientedNetwideIndextoComputerizedArchives的首字母简称。遍布世界的gopher像网一样搜集网络连接和索引。
它如此的受欢迎,以致很难连接上他们,但尽管如此,为了减轻负荷大量的VERONICA被开发出来。
类似的单用户的索引软件也被开发出来,称做JUGHEAD(JonaysUniversalGopherHierachyExcavationAndDisplay).
Archie的发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坚持Archie是Archier的简称。当VERONICA和JUGHEAD出现的时候,表示出非常的厌恶。

扩展资料
互联网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成本低,优点如下:
1、互联网能够不受空间限制来进行信息交换
2、信息交换具有时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换信息具有互动性(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可以互动交流)
4、信息交换的使用成本低(通过信息交换,代替实物交换)
5、信息交换的发展趋向于个性化(容易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
6、使用者众多
7、有价值的信息被资源整合,信息储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换能以多种形式存在(视频、图片、文字等等)

Internet的发展历史

4. 简述Internet的形成史。

1960年代开始,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 (Advance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建立阿帕网ARPANet,向美国国内大学和一些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计算机网络和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
   1969年12月,ARPANet投入运行,建成了一个实验性的由4个节点连接的网络。到1983年,ARPANET已连接了三百多台计算机,供美国各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使用。
   1983年,ARPANet分为ARPANet和军用MILNET(Military Network),两个网络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由于这两个网络都是由许多网络互连而成的,因此它们都被称为Internet,ARPANet就是Internet的前身。
   1986年,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通信网络。NSFnet将美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连接到分布在美国不同地区的超级计算机中心,并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与超级计算机中心相连(实际上它是一个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覆盖了全美国主要的大学和研究所 )。
     随着NSFnet的建设和开放,网络节点数和用户数迅速增长。以美国为中心的Internet网络互联也迅速向全球发展,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纷纷接入到Internet,使网络上的通信量急剧增大。
   1992年,Internet上的主机超过1百万台。1993年,Internet主干网的速率提高到45Mbps。到1996年速率为155Mbps的主干网建成。1999年MCI和WorldCom公司将美国的Internet主干网速率提高到2.5Gbps。
      到本世纪初,Internet上注册的主机已超过1千万台。

5. 计算机internet发展史

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有人说是由于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认为计算机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人们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是为了把人的大脑延伸,让人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展。正如汽车的发明是使人的双腿延伸一样,计算机的发明事实上是对人脑智力的继承和延伸。近10年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由于计算机的日益向智能化发展,于是人们干脆把微型计算机称之为“电脑”了。
      计算机产生的动力是人们想发明一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机器,因此称之为计算机。它一诞生,就立即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掀开自工业革命后的又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要追溯计算机的发明,可以由中国古时开始说起,古时人类发明算盘去处理一些数据,利用拨弄算珠的方法,人们无需进行心算,通过固定的口诀就可以将答案计算出来。这种被称为“计算与逻辑运算”的运作概念传入西方后,被美国人加以发扬光大。直到十六世纪,发明了一部可协助处理乘数等较为复杂数学算式的机械,被称为“棋盘计算器”,但这时期只属于纯计算的阶段,要到十九世纪才有急速的发展。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寻求计算机以开发潜在的战略价值。这促进了计算机的研究与发展。1944年霍华德.艾肯(1900-1973)研制出全电子计算器,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这台简称 Mark I 的机器有半个足球场大,内含500英里的电线,使用电磁信号来移动机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计算)并且适应性很差只用于专门领域,但是,它既可以执行基本算术运算也可以运算复杂的等式。
 1946年2月14日,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ENIAC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并行计算能力。ENIAC由美国政府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器,有5百万个焊接点,耗电160千瓦,其运算速度比Mark I快1000倍,ENIAC是第一台普通用途计算机。 40年代中期,冯.诺依曼(1903-1957)参加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小组,1945年设计电子离散可变自动计算机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将程序和数据以相同的格式一起储存在存储器中。这使得计算机可以在任意点暂停或继续工作,机器结构的关键部分是中央处理器,它使计算机所有功能通过单一的资源统一起来。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莫奇利任总设计师,研制成功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图中左为莫奇利)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储存数据。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有1.8万个电子管,用十进制计算,每秒运算500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6-1963)
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大大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代替了体积庞大电子管,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首先使用晶体管技术的是早期的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科学的大量数据处理,这些机器价格昂贵,生产数量极少。
1960年,出现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业领域、大学和政府部门的第二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一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计算机中存储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业用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高级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语言,以单词、语句和数学公式代替了二进制机器码,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新的职业,如程序员、分析员和计算机系统专家,与整个软件产业由此诞生。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1)
 虽然晶体管比起电子管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晶体管还是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会损害计算机内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发明了集成电路(IC),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科学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于是,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电子
计算机系列IBM360系统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现在)
 出现集成电路后,唯一的发展方向是扩大规模。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ULSI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基于“半导体”的发展,到了一九七二年,第一部真正的个人计算机诞生了。所使用的微处理器内包含了 2,300 个“晶体管”,可以一秒内执行 60,000 个指令,体积也缩小很多。而世界各国也随着“半导体”及“晶体管”的发展去开拓计算机史上新的一页。
70年代中期,计算机制造商开始将计算机带给普通消费者,这时的小型机带有软件包,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欢迎的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程序。这一领域的先锋有Commodore, Radio Shack和Apple Computers等。
1981年,IBM推出个人计算机(PC)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跌,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继续缩小体积,从桌上到膝上到掌上。与IBM PC竞争的Apple Macintosh系列于1984年推出,Macintosh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用鼠标方便地操作。
FACOMM-382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明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事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复杂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的应用从国防、科学计算,到家庭办公、教育娱乐,无所不在。它的分类从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到工作站、个人电脑,五花八门。但是,无论怎样尖端,怎样高科技,从它诞生之日起,在许多人心目中它就是一部机器,一部冰冷的高速运算的机器。
  从ENIAC揭开计算机时代的序幕,到UNIVAC成为迎来计算机时代的宠儿,不难看出这里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计算机已从实验室大步走向社会,正式成为商品交付客户使用;二是计算机已从单纯的军事用途进入公众的数据处理领域,真正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计算机internet发展史

6. 互联网发展简史(3)从Internet到WWW

 前文讲到,TCP/IP协议助力ARPANET统一了网络协议标准,自此使用TCP/IP协议标准的Internet诞生了。
   到目前为止,网络的发展几乎完全是“科学主导的”,本节我们将讲述Internet到万维网(WWW)的发展。
   此前计算机能力和速度的并行进步使Internet得以扩张。但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
   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互联网正式开始运营时
   越来越多的人预言,整个网络最终会陷入瘫痪。
   这一时期产生了两个重要事件,有效的缓解了网络瓶颈,并促进了网络的发展:
    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是1984年引入的域名服务器(Domain Name System)。 
    第二个是各国政府决定鼓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使用互联网,并制定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促进了互联网的进一步统一和繁荣。 
   1984年,英国政府宣布建立JANET(联合学术网络),为英国大学服务;1985年,基于同样的目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了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为其提供资助的条件是,“校园内所有合格用户”都必须能够访问该网络)。美国的这项计划涉及了一系列对互联网发展至关重要的决定:
                                                                                   我们注意到,之前网络的参与者基本上没有商业用户,这是由于NSFNet将商业用户排除在其网络之外。
   虽然NSFNet将商业用户排除在网络之外,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对互联网不感兴趣。多年来,硬件和软件供应商一直在将TCP/IP添加到他们的产品包中,但他们对产品如何工作缺乏经验,因此他们在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方面遇到了困难。这时,互联网活动委员会(IAB)迈出了一步:
   1985年,IAB组织了第一个专门针对私营部门的研讨会,讨论TCP/IP协议的潜力(和目前的限制), 这次讨论在在政府/学术科学家和私营部门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家之间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确保他们的产品的互操作性
   到1989年,主机的数量首次超过了10万,并在一年后攀升至30万。
   但在这个阶段, 互联网仍然只是少数人内行的网络 ,对外行来说仍然是一个相当令人生畏的地方。例如:查找数据的访问命令从复杂到难以理解,可用的文档大多是(高度)科学的,显示不吸引人(信使脚本,没有颜色),寻找东西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传输时间相对较慢)。对商业部门的主要吸引力是电子邮件设施和使用电子邮件、新闻组、“聊天”设施和电脑游戏。
   转眼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这个时间点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分界点,原因有几个:
   下一节,我们将讲述WWW(万维网)的发展。敬请关注。
   [1]  Chapter Two: From ARPANET to World Wide Web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