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2024-05-13

1. 语文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3、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难点】 
     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观察、读文,相互印证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四、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1、《黄冈》第8课
     2、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     产生奇想
     寻找证据     引起震动
      【教后反思】 
     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我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语文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2. 四年级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

   翻开手头的四(上)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它虽然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但也有许多差别,其中略读课文比例的增加就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知道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略读课文,三上和三下每册各有8篇,而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到现在的五年级略读与精读课文形成了1:1的状态。眼看着略读的比例是一年年的增加,而在实践中,这方面教学的困惑却并没有一年年的减少。为了寻找一条适合的路子,为了使略读课文编排的意图得到很好的体现,一年来,我们全组老师进行了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刚才黄晓秋老师以《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一堂课为大家提供了研究探讨的范例,下面我就曹老师的要求在此围绕略读教学的策略作点评。
     说起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我们不禁会联想起,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类课文教学所提出的两点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可是在教学操作中我们发现这两点要想做好却很难,略读课文的要求要放低,到底低到怎样的地步呢?教师要更加放手,到底该放到怎样的程度呢?这个尺度的确很难掌握,弄不好就会上成像精读一样的精雕细啄,或像自读课那样放任自流,结果编排的意图无法得以体现。下面我想结合黄老师这堂课给大家做几点提醒。
      一、大胆放手,自读时间留“足” 
     我们知道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实施略读教学我们老师首先要甩开臂膀,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略读课文涉及到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也是一个关于科学研究发现的话题,被安排在第二单元,对刚从三年级升上来的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己去读懂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可我们老师又不能像精读课文那样帮助他们慢嚼细咽,怎么办?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足时间,让他们逐步去读懂。我们来回顾一下黄老师这堂课的时间安排,在谈话引入之后,黄老师就给学生5分钟时间去初读,想办法读通读顺,在这过程中,好的学生可以走几个来回,即使是能力最弱的学生,他们也会有足够的机会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给读完。初读之后,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互相检查,既体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更可贵的是针对第二段许多专业术语给学生读通带来的困难,黄老师又一次安排学生有针对性地读课文。除了反复朗读外,黄老师还安排了三次默读的时间,一是根据“提示”全文默读,自己去读懂课文,二是针对学生自读遇到的困难,安排默读课文2~4段,三是默读最后三段话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与大家交流。整堂课除了交流,仅仅是读书就占了将近二十分钟。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有充裕时间的读书中,学生才有可能自己去读懂课文。
      二、“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 
     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主张摒弃过度的设计,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我们的课堂。因此我们的略读课堂教学结构显得比较简约、粗线条,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大块的时间与空间。人教版教材在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这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就为我们提供了略读课文学习的一般流程:默读──思考──交流,根据提示我们可以将这堂课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老师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二是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在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方式的……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四是引导点拨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读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以自己的“厚积”进行“薄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去阅读,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真正给读懂。如果说简约的一堂略读课还需要些设计的工夫的话,最多也只是体现在引导点拨这一个阶段上。
      三、找准着力点,引导求“精”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课,黄老师在课文第2~5段上花了不少工夫,设计了三次发现的比较和一处的想象推理说话。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首
     先基于本单元学习重点考虑,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而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则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在单元学习导语中,编者就明确指出“读这单元课文要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其次是基于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考虑,黄老师把课文的2~5段作为教学着力点。这几段讲述的就是魏格纳由无聊时无意观察中的一次偶然发现到后来的仔细端详与比较分析所产生的重大发现所引发的一个奇想。在这个奇想产生的过程中凝聚着科学家最优秀的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的品质,这正是我们学生所需要的思维习惯。因此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与学习边观察边思考的观察方法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而这几段话中也涉及了许多地理知识,比如南美洲、巴西、几内亚湾的地理位置,又如海岸线的吻合、大陆块的漂移等等,学生是没办法靠自己的.力量弄明白的。在“精”读这部分时,黄老师巧妙地利用课件轻松而有趣地解决了难点。将2~5段设为着力点第三个依据就是学情,在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提示中提到的三个问题,就“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学生很难一下子讲清楚,他们只知道他是在看世界地图时发现的,至于如何从偶然到仔细端详,再到比较分析,这么一次次不断深入地观察发现与思考推想才产生的,学生根本无从知道,也就不能领会边观察边思考这一优秀的思维品质了。在本堂课教学的时候,黄老师引导学生进入阅读发现的情境,让学生边阅读边观察边思考,去发现魏格纳三次发现的不同,从而领略阅读发现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黄老师将2~5段设为阅读引导着力点第四个依据那就是本课的语言表达的特点。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发现的文章,因而语言表达非常理性,跟以往我们小学课文情感性、形象性强的特点有很大的不同,但这样的文章对学生语言表达严密性的培养却大有好处。这篇文章整个故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果然”“结果发现”“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黄老师在这部分学习时设计了一个想象推理的环节,一方面让学生把魏格纳在观察中的思考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这种严密的语言表达风格。这堂课,黄老师就抓住了这么一个着力点,重打细敲,结果让学生有了多方面的收获,这就是略读教学中的“精”处理。
      四、内引外连,课外拓展求“宽”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比如这堂课,课前黄老师就布置学生去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课后黄老师又引导学生去读一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或去找一找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她也穿插了许多课外资料,如补充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补充医生的劝阻,补充魏格纳长眠在冰天雪地中为地质事业献身的资料,这些都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第三单元的略读课文《小木偶的故事》在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完成自学交流的任务后,我们就可以引入它的姊妹篇《最棒的还是我自己》与《我不是一根木头》让学生选择阅读。
      五、发挥个性,学习方法求“活” 
     略读课文阅读的要求比较低,又少了许多烦琐的头绪,气氛显得轻松自如,这为师生的个性发扬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因而略读课应该是最有特色的语文课。课堂中我们要为学生搭设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在略读课中熠熠生辉。比如第一单元的《火烧云》在学生根据提示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火烧云颜色、形态的美后,化背喜欢的部分为风光解说;《小木偶的故事》可以将课文改成课本剧,小组合作表演;第五单元的《秦兵马佣》可以“世界遗产博物馆档案室需保存各个遗产基本资料”为名,引领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制作档案卡,让学生运用跳读、扫读、选读等略读方法读懂全文等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将使略读课文的教学出现别具一格的境界。
     老师们,以上是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的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几点思考,算不上策略,还不是很成熟,若能给大家些许借鉴或引发某些思考,我们将感到莫大的荣幸。

3. 四年级上《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优质教案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⑴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 不轻易改变 震惊地质界
     

四年级上《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优质教案

4.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地图上的发现》教案

网摘[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八课这个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指的是什么发现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八课这个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指的是
魏格纳在医院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西海岸和巴西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他推测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实他的推测,他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后来他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八课这个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指的是什么发现

6. 四年级语文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教学反思1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上完课作如下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但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年级语文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教学反思2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上完课作如下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但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7.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课文原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讲述的是科学家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 文章思路清晰,从魏格纳发现地图上大陆形状的吻合问题写起,到提出假说,然后予以验证,最后学说震动地质界。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课文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病房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脚步轻轻。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实在无聊了,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他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画完了非洲,又画南美洲。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精神大振,仔细端祥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第二天一早,他叩开了著名科学家柯彭教授的大门,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他。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R>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里面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课文原文

8.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我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词语盘点         【静谧】
         宁静。
         【豪放】
         气魄大而无所拘束。
         【端详】
         仔细地看。
         【不可思议】
         不可想像,不能理解。
         【浩如烟海】
         形容文献资料非常多。
         【枉费心机】
         白费心思。
         【近义词】
         宁静──安静
         舒适──舒服
         凹进──凹陷
         豪放──豪爽
         偶然──偶尔
         鼓舞──鼓励
         静谧──宁静
         【反义词】
         偶然──经常
         惊人──平常
         宁静──吵闹
         崭新──陈旧
         不可思议──顺理成章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病房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脚步轻轻。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实在无聊了,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他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画完了非洲,又画南美洲。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精神大振,仔细端祥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第二天一早,他叩开了著名科学家柯彭教授的大门,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他。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r>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里面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句子赏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