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春捂秋冻”如何冻?“食白润肺”如何吃?中医教你

2024-05-15

1. 秋季养生,“春捂秋冻”如何冻?“食白润肺”如何吃?中医教你

 “一场秋雨一场寒”,入秋后,昼夜温差明显变大,早上起来凉飕飕的,晚上出门散步也需要披上一件薄外套。这段时间也是寒气较重的时节,若不注意保暖的话,很容易感染风寒,久病不愈。
      尤其是中老年人,在这段时间更要注重 养生 ,调理脾、肺、心、肝、肾,才能在下半年收获一个强健的身体,身体好,少生病。
   众所周知,春季要“捂”,秋要“冻”,那到了秋天,怎么“冻”才更有益 健康 呢?
    什么是“秋冻”? 
   作为上承酷暑,下接严寒的季节,秋天在这一冷一热之间,担任着过渡的角色,这个角色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要将上半年的暑气消解掉,还要为下半年人体抗寒耐冻打好基础。
      冬天是最寒冷的季节,这个时候,很多中老年人的免疫力下降,身子骨变差,身上各种毛病“蠢蠢欲动”,关节炎、风湿、体寒等症状接连而至。所以在秋天做好防御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认为,人体和大自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自然瞬息万变,人体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夏秋交接时分,人体阴阳平衡容易被打破, 健康 也会被破坏,疾病就有了“突破口”。这个时候让人体接受冷冻的“考验”,能增强身体防御机制,提高人体抵抗力,更好地面对接下来的低温。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气温开始下降到15℃以下时,就不要再继续了,应该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受凉。
       “秋冻”如何“冻”? 
    不盲目“挨冻” 
   中医认为,暑气刚过,不用忙着添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可以根据气温,加一件薄外套即可,既不能一下子穿太多,让身体自身的抵御系统失去价值,也不能盲目挨冻。在感到气温下降明显的时候,才开始添衣防寒,而不是在一开始降温的时候就捂得太严,但一切都要以自己身体的接受能力为限。
    有些部位不能“冻” 
   虽然适当地“冻”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但身上有些部位,是坚决不能受冻的,比如腹部、颈部、膝关节、腰部、脚部等,不论在什么季节,这几个部位都是我们养护的重中之重,不能轻易受冻,以免诱发疾病,引起疼痛。
        中医认为,秋季养肺,要多“食白”,很多白色食物都有养肺润肺的功效,入秋后时不时吃一些,肺会感激不尽。
    莲藕 
   很多人爱吃莲藕,作为淀粉含量极高的食物,莲藕却不太受减肥人士的欢迎。但除了淀粉之外,莲藕还含有钙、铁、维生素、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入秋后适量吃些,能开胃润燥,止咳养肺,有很高的滋补价值。平时大家可以凉拌莲藕,也可以蒸煮食用,都能收获不错的养肺效果。
       百合 
   很多朋友喜欢在熬汤或煮粥的时候加入百合,百合很早就被作为药食两用的食材,用以缓解肺热,清肺止咳。百合中富含多种维生素,还有许多微量元素,能安神、润肺,在秋季食用最佳。秋天人体易染风寒,这个时候尽早食用百合莲子粥,能很好地预防寒气入侵,让肺脏免受刺激。
       总结: 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希望大家能在前期做好“秋冻”,养好肺脏,收获一个 健康 的身体,而不是收获一身疾病!早开始,早享受,看完的人,莫拖延。

秋季养生,“春捂秋冻”如何冻?“食白润肺”如何吃?中医教你

2. 中医养生 之 「春捂秋冻」

 俗话说“”,意思是说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快,往往身体无法快速适应气温的变化,因此,不宜过早的减少衣服,秋季也不适合过早的增加衣服。
  讲究“”,也就是当气候从冬季进入春季时,应该注意保暖,不要受凉,如果过早地减去棉毛衣服,寒气就会乘虚而入,伤及人的阳气,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会缠身难愈。
   “春捂”应该注意什么? 
   减少衣服不要急 
  春季气温回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常常不能准确预测气温变化,再加上气温可能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更容易导致感冒、支气管炎等发生,甚至使原本身体的更加严重。因此,不宜过早脱掉厚衣服,注意保暖。
   
   “倒春寒”别小看 
  春季是常见的多发季节,特别是、哮喘、等,一遇到气温突变,或者粉尘飞扬,症状就会出现;再加上“倒春寒”往往容易让身体抵抗力下降,因此不可小视,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加强,增强抵抗力。
   饮食调护 
  饮食防护也是预防的重要措施。阳气虚的人,可用黄芪、党参、大枣适量,煮成茶水饮用,以补气护卫,提高机体免疫力。患有呼吸道疾的人,可以喝一些姜枣糖茶,即取生姜10克,大枣10枚,加水煎煮成茶,少加红糖,日日饮用;患有关节疼痛的人,生姜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可以生吃,亦可以到超市买糖姜片食用。此类病人,不可食用寒冷食物,亦不可过量食用辛辣温热之品,以防出汗过多,腠理开泄,诱发感冒等疾患。 
  、【之】、
   

3. 老人常说的春捂秋冻,这种养生方法有没有科学依据?

一、 我们小时候对于换季不知道怎么穿衣服,所以换衣服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天热了就捡衣服,天冷了就要穿衣服,但是老人们常对我们说要春捂秋冻,但是对于春捂秋冻这个方法是不是有养生的科学依据,大家也是对这个说法不是特别的了解。
我们到了春季,自然界的空气是一直在上升的状态,室内的气温常常会高过外面的气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会要捡衣服来实行降温,但是对于老人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时候老人就会制止这种做法说要让我们去着急的脱衣服,这样会生病的。

二、 从冬天到春天,它是由冷空气转热的,这个过渡阶段,天气虽然是暖和起来了,但是气候是经常变化的,它会一会儿变得特别的冷,一会儿变得特别的热,往往是太阳出来的时候是特别热的,如果太阳一落下去就觉得是特别冷,人们在冬季已经穿坏了很多的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不适应这种气候,所以容易着凉,人们一定要在初春的季节,根据老人的话来,增减自己的衣服是最好的。

三、 秋冬就是气气温处于下降的这种阶段,室内的气温应房屋热性而落后于室外的温度,所以产生相反的温差,所以我们在室内是特别温暖的,室外是特别冷的,这样我们就要增加衣服,其实是大家都知道夏天到春天这是由热到冷的一个阶段,天气虽然是特别的冷,但是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有一些人秋天就赶紧穿了许多的衣服,到了中午然后再拖去,这样是很容易受凉的,而且也是不正确的方法。

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听老人的话,在穿衣方面他们特别是有经验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增衣服,什么时候减衣服,这样我们就不会生病,包括其他的事情我们也不要嫌老人啰嗦,因为他们说的话都是靠经验得来的。

老人常说的春捂秋冻,这种养生方法有没有科学依据?

4.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立秋调养身体,关键要从这“3个诀窍”入手

山西省中医院内分泌科 赵玉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立秋##立秋 养生 知识# 
  
  
  通俗的说就是秋天的三个月(自立秋日起至冬至前一日止,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微生,天气由热转凉,万物因此成熟而形态平定、不再生长,故称其为“容平”。肺应于秋,故秋季亦是人体阳气收敛、阴气微生、肺气清肃的季节,因此秋季 养生 应保养此收敛之气。 
  
 
  
  
  人们应当早睡早起,情志安定平静,使肺气保持清肃,才可以更好的与秋气达到相互平衡。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不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就少而不足,冬天就容易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向外疏泄趋于向内收藏,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调整。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藏、阴精的内蓄,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疏泄,使肺气得以舒展。但为了保养肺的秋收之气,与春夏季节之早起比较,在秋季要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宜稍微迟点起床。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 养生 谚语,夏去秋来,秋风拂面,虽凉但不至于寒,为了能使机体从夏热顺利地与秋凉接轨,应进行秋冻。秋冻可避免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阴津耗伤、阳气外泄,也符合秋季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 养生 要求,可以提高人体在冬天的御寒能力。秋冻一般宜在初秋,应以自己感觉不过于寒冷为标准。老年人由于阳气虚衰、肺气不足,阴精亏乏,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应及时增减衣被。进入深秋则应注意保暖,若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应加衣添被,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或旧病复发,否则就违背了“秋冻”的本意。 
  
 
  
  
 
  
     
  秋季肺脏当令,肺属金、味辛,肝属木、味酸,肺强则易于伤肝,因此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少食葱、姜、蒜、辣椒及韭菜等辛温食物,多食葡萄、石榴、柠檬等酸味食物,减辛可以避免肺气过强伤肝,也可减少辛散耗伤津液预防秋燥,增酸可以强肝,同时酸甘之味可以化阴以润燥。 
  
 
  
  
  过了“秋分”之后,雨水逐渐减少,空气中湿度较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深秋的主要气候,稍有疏忽,即易被秋燥病邪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皮肤干燥、肺热咳嗽、大便干结等症。因此,秋季宜常吃养阴润肺、清热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柑橘、红枣、莲子、白果、芝麻、百合、山药、白木耳、牛奶、鸭肉等都是秋季较适宜的食物。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健身锻炼,应因人而异选择锻炼项目,如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游泳等;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练五禽戏,八段锦,自我按摩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健之 养生 功效。运动应适时有度、循序渐进、运动量不宜过大,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就可以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耗损。运动中及时补水,防止秋燥,注意衣着,防止感冒。 
  
  综上所述,秋季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贵在养阴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顺应秋季的自然特性来 养生 。

5. 春捂秋冻的养生之道


春捂秋冻的养生之道

6. “春捂秋冻”,这样的养生方法真的科学吗?

在我国一直有这样的一句话。叫做“春捂秋冻”,而且有一些老人把这句话,当作保健养生的关键。经常拿来教育年轻人。在科学上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的。并不是违背科学的。
在春季的时候,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在春天里,人体内的阳气还不够盛,体表皮肤抗寒能力相对差一些。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不及时添加衣服、保暖,易损伤阳气,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暖。


那么对于秋季来说,和春季完全不一样,秋季则是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未衰。气温降低,人体阳气开始收敛,为冬时藏精做准备。这个时候如果一下子添置太多的衣物,会影响到阳气的收敛。正需要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体表皮肤的致密和阳气的潜藏,还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
在我们国家通常3-5月为春季,9-11月为秋季,对于这两个季节来说,它们都是过渡性季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性一个是由低温向高温过渡,另一个则是相反。

但是对于春季白天的温度相对高一些,但是早晚温度还是比较低的。而且春季属于回暖期,室外要比室内热很多。然而而秋天就不一样了,是一个降温的季节,室外会先冷下来,室内反而更加暖和一点儿。
假如春天不“捂”,一热就急着脱衣服,换上轻薄的衣物,身体很容易不适应早晚还有室内的温度,带来感冒等不适病症。而秋天如果一冷就加“衣物”,也会因为不适应室内的温度,而影响到身体的保健。由于秋天天气刚冷,更冷的日子还在后头,所以一开始的时候适当少穿一些,也能提高身体抗寒能力,让身体更好的适应之后的寒冷冬季。


“春捂秋冻”也是讲究“度”的。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在春末、秋末,气温已经过渡到夏天和冬天模式,还是捂得很严实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因此,春季和秋季衣物的增减要适当
关于“春捂秋冻”是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所以当老人在用这个教育你的时候,要听老人的劝导,但是一定要注意这个度。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7. “春捂秋冻”,到底有没有道理?秋季养生要注意什么?

秋天已经过去一半了,气温也是越来越低了,能够明显的感觉到早晚凉了,很多怕冷的人,都不太适应,就会早早地穿上厚衣服。而有的人体质比较好,就会不怕冻,穿的依然很单薄,看到如此情况,就很想问一句,真的不冷吗?或许有的人是真的不怕冷,还有的人则是为了这样一句话,就是“春捂秋冻”,就想着秋天冻一冻会更好。
  
 究竟“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这句话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老人都会相信这样的说法,也会经常挂在嘴边。大概的意思,就是春天的时候,要多穿点衣服,把自己裹得暖和一点才好,才会有利于 健康 。秋天的时候,则可以适当地冻一冻,冻冻能够帮助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对身体 健康 也会有利。可是这句话毕竟出自古代,与现代还是会有差异的。
  
 要知道现代的气温要比古代冷很多,再加上现代人的不良习惯比较多,就会容易给身体带来问题,时间长以后,大家的体质也就会容易变差。秋天的天气还是比较冷的,还会容易产生病菌,体质稍微弱的就会容易发生感染,产生问题。秋冻对于古人可能是正确的,有道理的,对于体质比较好的,也比较适用,但是对于体质偏弱的人,可就不太适合了。对于“春捂秋冻”这样的说法,还要看实际情况,也不能太盲目。
  
 那么,秋天 养生 ,到底应该怎么做?
  
 
  
 秋天 养生 要防燥,秋天的气候是比较干燥的,若不懂得保养,就会容易给身体带来损伤,也会容易给皮肤带来问题。很多人在进入秋季以后,就会出现皮肤起皮,嘴唇起皮,手脚干裂的情况,还有的人会出现上火的情况。都是没有做好保湿的工作,皮肤要保湿,身体中的脏器也要保湿,这样才能让身体舒服,不出现问题。
  
 防燥的同时,还要保证每天的睡眠充足,睡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与 健康 的关系也很密切。秋天很容易就会出现肝火旺盛的情况,晚上是肝脏休息与修复最好的时间,若是每天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总是在熬夜的话,就会影响到修复和休息,也就会让情况变得更加严重。还会影响到身体的代谢,导致身体中的毒素和垃圾不能及时地排出去,对皮肤也会有不良的影响,还会容易出现肥胖,那带来的问题可就更加的多了。
  
 
  
 多喝水很重要,喝水可以帮助保湿,也能帮助调节体内的血液循环,对于身体 健康 还是比较有利的。多喝水还能帮助改善体质,让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代谢也会比较好,能够减少身体很多麻烦。
  
 针对“春捂秋冻”的说法,大家还是应该要及时了解清楚地,不能太盲目的相信,以免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可就不好了。身体的有些部位最好还是不要受冻比较好,就比如说腹部、足部以及颈部,都应该要保护好,一旦受冻,就会让寒气入体,身体也就会容易出现问题,该保暖的要注意保暖。

“春捂秋冻”,到底有没有道理?秋季养生要注意什么?

8. 秋季养生要学会“冻”,但5类人群不适合,注意捂好3个部位

  中国人的 养生 之法讲究遵循自然规律,比如“春捂秋冻”的做法就是要顺季节而为,根据季节的变化来改变穿衣的习惯。 
    “春捂秋冻”是指春天要注意保暖,秋天要适当挨冻。冬去春来,寒意逐渐消退,衣物也要慢慢削减,不能一下子换成单衣,否则我们的身体可能就会伤风感冒。秋去冬来,寒意逐渐涌现,这时要有意识地锻炼身体的耐寒能力,这样有助于身体更好的适应冬季的低温。 
    可见,   “春捂秋冻”不仅可以帮助预防疾病,还能增加身体对于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但是,“秋冻”不是一味盲目地挨冻,而是要选好时机。 
       首先,   “秋冻”要选在初秋时节,   此时的暑热之气尚未消退,温度的变化波动较为平缓,少穿一点衣服也不会容易伤风感冒,反而会在微微的凉意中感觉舒适。而到了晚秋,温度骤降,   早晚温差也比较大,这时就要注意添衣保暖了   ,否则容易冻出毛病来。 
    当然,“秋冻”毕竟是对体质的考验,特殊体质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是不适宜秋冻的,比如: 
     1.体弱的老人和体寒的女性  
    前者受凉后很容易生病,后者受冻后会加重体寒甚至引起宫寒、月经不调等情况。 
     2.鼻炎、支气管炎、哮喘等支气管疾病患者  
    这类人的气管防御能力本就比较弱,更容易着凉生病,出现感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疾病。 
     3.心脑血管病人  
    秋季的早晚温差是比较大的,温度的变化会刺激血管收缩,使得血管阻力和血压上升,还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导致患者病情发作甚至是加重。 
     4.胃病患者  
    肚脐和外界相通,一旦寒气入侵,胃肠道就会在寒气的刺激下出现痉挛性收缩,使患者的胃病发作,还会可能会诱发腹泻。 
     5.老寒腿病人  
    这类人要特别注意对腿部的保暖,否则很可能会因受寒而导致病情加重。 
       总之,“秋冻”虽好,但一定要“量力而行”。并且,人体有三个部位不适宜参与秋冻,千万要捂好了,不然就是给自己找罪受。 
     1、脖子  
    脖子,向上连接大脑,向下连接肺部,一旦受寒,就可能影响脑部供血以及肺部的感冒症状。 
     2、腹部  
    腹部受寒的情况在爱穿露脐装或短款衣裤的女性身上尤为常见,殊不知这很有可能就是造成她们痛经、月经不调的罪魁祸首。另外,由于寒气会通过肚脐侵入体内,因此还会引起肠胃不适,如腹泻、胃痛等。 
     3、双脚  
    双脚本就远离心脏,是供血最遥远的地方,可它又偏偏汇集了全身的经脉,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暖,否则身体的抗病能力就会降低。 
    如果你的体质比较好或者是一名青壮年,那么可以尝试“秋冻”,这会对你的身体大有裨益,但一定要注意捂好脖子、腹部和双脚这三个部位,以免得不偿失。 
        1、饮食应滋阴润燥  
    秋季是一个比较干燥的季节,容易使人的皮肤和大便出现干燥的情况,从而影响到肺功能,诱发感冒、鼻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因此秋季的饮食应该滋阴润燥。   建议适量多吃银耳、蜂蜜、梨、甘蔗、菠菜、鸭蛋等食物。   在食疗方上,百合银耳粥、大枣百合汤和秋梨膏都是不错的选择。 
     2、早睡早起,克服秋乏  
    到了秋季,昼短夜长的现象逐渐显现,这也意味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了,尽量在晚上十点前上床睡觉,中午再小睡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最好是将每日的睡眠时长延长至比夏季多一个小时,这样能够有效地克服秋乏,帮助精神焕发。 
     3、注意补水  
    应对秋季的干燥,除了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更要注意多喝水,还可以适当多喝粥,这样能补充肌肤水分和防止便秘。 
       总之,“秋冻”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你的体质情况确实不适宜“秋冻”,一定不要硬抗,这对你的身体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你可以选择其他的秋季 养生 法,比如饮食上注意补水,适当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起居上早睡早起,劳逸结合。 #秋季 健康 不打烊# #谣零零计划# #乐享智慧老年生活#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