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没有关于龙的资料?十分急!

2024-05-15

1. 请问有没有关于龙的资料?十分急!

龙,是非常神奇的动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数千年来,龙的影响延伸到中国文化的多个领域,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龙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目前,我国内蒙、河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曾出土一些与龙有关的文物,诸如龙纹彩陶罐、彩绘龙纹陶盘等。不过,当时龙的形象同秦汉以后龙的形象相距甚远。有的身躯粗壮,长吻平鼻,有如猪形;有的昂首弓背,眼眶和鼻端向上突起,取象于鳄;有的身躯弯曲细长,无足无爪,近似蛇形。在龙的发展历程中,这些龙属于“前龙”阶段,也就是说龙的形象正处于起源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内龙的形象都有较大差异。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龙的形象得到初步规范。甲骨文中的“龙”字,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观念中龙的形象,而青铜器、玉器上的龙纹也同甲骨文中的“龙”字相似。像安徽阜南出土的一件商代盛酒器“龙虎铜尊”上,龙的形象已不同于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动物,而是从鸟兽鱼虫各类动物中选择某一部分重新组合,融成一个有机整体。当时,龙的形象主要包括头、冠饰、角、目、耳、鼻、嘴、眉、足、鳞(羽毛)、尾和躯体等部分。我们称之为“真龙”。
通过龙的形象的变化,我们去追寻龙起源的原因,可以看出重要的一点,即龙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中国是世界重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早在1万年前,中国就有了原始农业。湖南道县玉蟾岩曾出土有距今1万年的稻粒。大家知道,水是农业的命脉。原始农业时期没有灌溉工程,必须依赖雨水,更怕河水泛滥,于是我们的先民渴望有一种控制水的能力。但当时,他们实在难以具有这种能力,便将希望寄托于他们所创造的龙这种神话形象上。前龙阶段的蛇、鳄、蜥蜴等爬行动物均与水有关,甚至有的就生活在水中。在陆地生活的人看到能潜于水中的鳄、快速在水中游动的水蛇、无脚而能自由运动的蛇,无不产生神秘感,由神秘而敬畏,而神化。进入真龙时期,人们干脆给龙在水中安了家。人们让龙生活在水中,为的是使其统领水域,以便农业上需要水时,敬请龙王兴云降雨。在先民的心目中,龙既然是神物,当然也就在观念上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一起了。人们用龙比喻美好的事与物,龙的形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在语言文字中,在各类物品上,都不乏龙的形象。在“食”的领域中更是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食品中有龙虾、龙眼、龙荔、龙须菜、龙虎斗、龙井茶、龙须面等。这些食品名称,有的是取其形似,有的则是寓意吉祥。又如在节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记载。为表达对丰收的祈望,这一天很多地方盛行吃面食,这天做的面条叫龙须面,烙饼叫龙鳞,饺子叫龙牙。清代时,人们在“龙抬头”这一天还要用白灰从门外蜿蜒撒入厨房,并绕水缸一周,名为引龙回。北京的市民要用黍面、枣糕、麦米等油煎成食品,称为薰虫。此外,在元宵节人们要舞龙灯,端阳节要赛龙舟,这些都属于与龙相关的饮食文化活动。

请问有没有关于龙的资料?十分急!

2. 关于龙的资料!要全啊!别乱回答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传说中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  汉字(繁体)“龙”
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新中国龙的化石(18张)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属于水物,它的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说文》: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鳞虫”即水蛇、鳄鱼之类。龙平时住在水里,春分时节登天化雨滋润禾苗。龙的形象相当泛化,但标准的龙形体现在帝王身上: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蛇身”即蛇形纹身,是古越族习俗。后世帝王不再纹身,但黄袍上的龙还是细长蟠曲的蛇形之身。《说文》:南蛮、东南越,蛇种。《路史》:三皇蛇身。《乙巳占》:越云如龙。这些记载表明帝王身上的龙纹来源于越文化的蛇。自古龙凤连称。龙为雨,凤即风。

3. 亲,跪求关于龙的资料,就现在,谢谢

1、关于龙的资料:
中国人一直自许为龙的传人。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因为远古的时候夏族的代表就正是以后流传数千年,神性越来越强的龙。 
据说当年鲧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当时地面上的人们受到洪水的侵逼,四处逃窜,无法打猎耕种,几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鲧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洪水所能想出来的办法就只有围堵。眼看着这些洪水不断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坝,鲧再也不能忍受眼睁睁看着凡人受苦却无能为力的无力感了,于是他决定盗取天庭的宝物“息壤”——这是一种会不断生长的土壤,能够使得鲧的围堵不会再失效。 
在“息壤”的帮助下,凡人们脱离了洪水的灾难,开始离开的贫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开始生活。鲧看着这些凡人能够因为他的帮助而开始安居乐业,感到十分的欣慰。正准备要回去天庭交差的时候,天界的主人尧对于“息壤”被盗,感到十分的震怒。于是收回“息壤”,让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乐业的景象又成为一片汪洋。 
鲧束手无策,不但无法拯救这些凡人,自己也被尧用雷电殛死(“昔尧殛鲧于羽山……”——《左传·昭公十七年》)。治水失败的鲧怀着满腹的怨恨,被雷电殛死了之后,不但死不瞑目,尸身经过了三年都不腐坏。尧唯恐鲧的尸身会产生什么异变,于是派出勇士用锋利的吴刀将鲧的尸身剖开,但是没有料到鲧的怨气酝积在腹中,变成了一只黄龙,这只黄龙也就是鲧的儿子禹(“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郭仆注引《归藏·启噬》;“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路史·后纪》,注引《归藏·启噬》)。 
禹用疏导的方式来将这场可怕的洪水结束掉。而在这段治水的过程中,一方面他运用龙乃水神的力量解决了许多问题,另方面手底下也收服了许多只兴风作浪的孽龙,转而帮助他治水。长江三峡中的“斩龙台”和“错开峡”据说是当年禹斩掉一只乱开水道,险些误了大事的孽龙的地方。接着建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氏族,自此,龙就在中国人的传说中开始生根…… 
至于中国传说中龙的形象呢?据说龙是可以幻化成任何形象的,他可以像一条小虫一样,也可以变成天上腾云驾雾的的神兽,他也可以幻化成人等等的各种生物。不过在传说中,或是在民间艺术中,龙还是有一个固定的形象的:“三停九似”,就是一只龙的基本形态描写,在古籍中看到的记载,说龙的身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而三个部分之间都是长度相同的,“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渊荐类函》卷四三十八引《会编世传》。而九似则是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所提出来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后来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用了这种说法,并且将“鳞似鱼”换成了“鳞似鲤”,而且增加了“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口旁有须冉,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的说法,也因为九九阳数的这种说法,解释了为什么传说中龙具有降妖伏怪的本领,因为九九乃至阳,至阳之物当然能够轻易的降服一些属阴的魑魅魍魉、妖邪之流。而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黑水之西有一座夜来山,山上有一座射龙庙,庙里珍藏着一具龙舌,“其形如剑”。而古代的人在替这种神兽作画的时候,也有一些绘画上的忌讳:嘴忌合、眼忌闭、颈忌胖、身忌短、头忌低。 
而在古代的中国到底存在过哪些龙类呢?我们就从黄帝的时代开始讲起吧!当年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掀起大战的时候,蚩尤带着手下的魑魅魍魉出战,而黄帝则带着他所训练的一些猛兽以及神兵出动。双方各出奇兵,黄帝派出了手下的“应龙”,他是一条掌管雨水,长着翅膀的龙类,本来想要以他的大水来淹没蚩尤的大军,没想到蚩尤那边的风伯、雨师率先出动,打得“应龙”根本无法发挥他的实力,最后狼狈而逃(据说后来又投奔到大禹的旗下帮他治水和规划水道的工作),迫不得已黄帝只好请出他的女儿“旱魃”将风伯、雨师的水全部给蒸发掉,让黄帝在这一回合中赢得了胜利。但是在后来战争结束后“旱魃”因为耗了太多的法力,没有办法回到天上,所以在民间造成了极大的灾害;就这样,我们掌管雨水的“应龙”在第一次出战的时候就很狼狈的吃了败仗,不过以后每当人们要求雨的时候,就会塑出一个“应龙”的形象,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回应,这样也不算败的太惨,至少和“旱魃”比起来,他是输了片刻,但是后来则是受到大家的欢迎,“旱魃”则还是四处游走,给人类带来不幸的旱灾和饥荒……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着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而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就是常被提及的“四象”,除了东方青龙外,北方玄武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即著名的红巨星心宿二,即天蝎座α星)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曹睿,文帝曹丕之子,曹操孙)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2、关于龙的图片:
http://www.new9e.com/bbs/PrintPost.asp?ThreadID=10008这里也许有你想要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吧

亲,跪求关于龙的资料,就现在,谢谢

4. 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龙的资料

龙是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出现的一种动物。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两角为龙,独角为蛟,无角为螭,无脚为蠋。
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龙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又被称为“龙祖”。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传说龙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龙后成为皇权象征,皇帝又称为真龙天子,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龙的传说。
《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两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等传说。在中国,流行“耍龙灯”(“舞龙”、“龙灯舞”)等风俗。

龙具有兔眼、鹿角、牛嘴、驼头、蜃腹、虎掌、鹰爪、鱼鳞、蛇身,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形象(也称作九不像)。 然而,又有一称,龙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鹰爪”、“鱼鳞”、“蛇尾”九种动物所组成。


关于龙的动物学真相,根据动物学家杨钟健以及历史学家何新在20世纪末公布的研究成果,龙的原型是大型爬行类动物,主要是鳄鱼(水龙)及巨蜥(山龙)。上古三代以前,中国古陆气候暖湿,此二类动物在中国大地多所存在,旧石器新石器遗址中都有鳄鱼骨化石的发现。传说中所谓贪吃的“饕餮”之名,也不过是凶猛鳄类(如鼍龙)的转语。《左传》中曾经记载黄河沼区域发生著名的“龙”斗记载,也就是鳄鱼的求偶争斗。
台湾有科学家认为,古代中国黄河流域很可能常有龙卷风发生,可能就是龙卷风塑造了一部份的龙的形象:盘旋而上。另外所谓蠋龙应是指极光。

5. 关于龙的资料!要全啊!别乱回答

中国人一直自许为龙的传人。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因为远古的时候夏族的代表就正是以后流传数千年,神性越来越强的龙。 
据说当年鲧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当时地面上的人们受到洪水的侵逼,四处逃窜,无法打猎耕种,几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鲧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洪水所能想出来的办法就只有围堵。眼看着这些洪水不断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坝,鲧再也不能忍受眼睁睁看着凡人受苦却无能为力的无力感了,于是他决定盗取天庭的宝物“息壤”——这是一种会不断生长的土壤,能够使得鲧的围堵不会再失效。 

在“息壤”的帮助下,凡人们脱离了洪水的灾难,开始离开的贫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开始生活。鲧看着这些凡人能够因为他的帮助而开始安居乐业,感到十分的欣慰。正准备要回去天庭交差的时候,天界的主人尧对于“息壤”被盗,感到十分的震怒。于是收回“息壤”,让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乐业的景象又成为一片汪洋。 

鲧束手无策,不但无法拯救这些凡人,自己也被尧用雷电殛死(“昔尧殛鲧于羽山……”——《左传·昭公十七年》)。治水失败的鲧怀着满腹的怨恨,被雷电殛死了之后,不但死不瞑目,尸身经过了三年都不腐坏。尧唯恐鲧的尸身会产生什么异变,于是派出勇士用锋利的吴刀将鲧的尸身剖开,但是没有料到鲧的怨气酝积在腹中,变成了一只黄龙,这只黄龙也就是鲧的儿子禹(“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郭仆注引《归藏·启噬》;“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路史·后纪》,注引《归藏·启噬》)。 

禹用疏导的方式来将这场可怕的洪水结束掉。而在这段治水的过程中,一方面他运用龙乃水神的力量解决了许多问题,另方面手底下也收服了许多只兴风作浪的孽龙,转而帮助他治水。长江三峡中的“斩龙台”和“错开峡”据说是当年禹斩掉一只乱开水道,险些误了大事的孽龙的地方。接着建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氏族,自此,龙就在中国人的传说中开始生根…… 

至于中国传说中龙的形象呢?据说龙是可以幻化成任何形象的,他可以像一条小虫一样,也可以变成天上腾云驾雾的的神兽,他也可以幻化成人等等的各种生物。不过在传说中,或是在民间艺术中,龙还是有一个固定的形象的:“三停九似”,就是一只龙的基本形态描写,在古籍中看到的记载,说龙的身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而三个部分之间都是长度相同的,“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渊荐类函》卷四三十八引《会编世传》。而九似则是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所提出来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后来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用了这种说法,并且将“鳞似鱼”换成了“鳞似鲤”,而且增加了“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口旁有须冉,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的说法,也因为九九阳数的这种说法,解释了为什么传说中龙具有降妖伏怪的本领,因为九九乃至阳,至阳之物当然能够轻易的降服一些属阴的魑魅魍魉、妖邪之流。而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黑水之西有一座夜来山,山上有一座射龙庙,庙里珍藏着一具龙舌,“其形如剑”。而古代的人在替这种神兽作画的时候,也有一些绘画上的忌讳:嘴忌合、眼忌闭、颈忌胖、身忌短、头忌低。 
而在古代的中国到底存在过哪些龙类呢?我们就从黄帝的时代开始讲起吧!当年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掀起大战的时候,蚩尤带着手下的魑魅魍魉出战,而黄帝则带着他所训练的一些猛兽以及神兵出动。双方各出奇兵,黄帝派出了手下的“应龙”,他是一条掌管雨水,长着翅膀的龙类,本来想要以他的大水来淹没蚩尤的大军,没想到蚩尤那边的风伯、雨师率先出动,打得“应龙”根本无法发挥他的实力,最后狼狈而逃(据说后来又投奔到大禹的旗下帮他治水和规划水道的工作),迫不得已黄帝只好请出他的女儿“旱魃”将风伯、雨师的水全部给蒸发掉,让黄帝在这一回合中赢得了胜利。但是在后来战争结束后“旱魃”因为耗了太多的法力,没有办法回到天上,所以在民间造成了极大的灾害;就这样,我们掌管雨水的“应龙”在第一次出战的时候就很狼狈的吃了败仗,不过以后每当人们要求雨的时候,就会塑出一个“应龙”的形象,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回应,这样也不算败的太惨,至少和“旱魃”比起来,他是输了片刻,但是后来则是受到大家的欢迎,“旱魃”则还是四处游走,给人类带来不幸的旱灾和饥荒……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着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而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就是常被提及的“四象”,除了东方青龙外,北方玄武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即著名的红巨星心宿二,即天蝎座α星)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曹睿,文帝曹丕之子,曹操孙)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关于龙的资料!要全啊!别乱回答

6. 关于龙的资料

  龙,是非常神奇的动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数千年来,龙的影响延伸到中国文化的多个领域,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龙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目前,我国内蒙、河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曾出土一些与龙有关的文物,诸如龙纹彩陶罐、彩绘龙纹陶盘等。不过,当时龙的形象同秦汉以后龙的形象相距甚远。有的身躯粗壮,长吻平鼻,有如猪形;有的昂首弓背,眼眶和鼻端向上突起,取象于鳄;有的身躯弯曲细长,无足无爪,近似蛇形。在龙的发展历程中,这些龙属于“前龙”阶段,也就是说龙的形象正处于起源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内龙的形象都有较大差异。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龙的形象得到初步规范。甲骨文中的“龙”字,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观念中龙的形象,而青铜器、玉器上的龙纹也同甲骨文中的“龙”字相似。像安徽阜南出土的一件商代盛酒器“龙虎铜尊”上,龙的形象已不同于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动物,而是从鸟兽鱼虫各类动物中选择某一部分重新组合,融成一个有机整体。当时,龙的形象主要包括头、冠饰、角、目、耳、鼻、嘴、眉、足、鳞(羽毛)、尾和躯体等部分。我们称之为“真龙”。
  通过龙的形象的变化,我们去追寻龙起源的原因,可以看出重要的一点,即龙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中国是世界重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早在1万年前,中国就有了原始农业。湖南道县玉蟾岩曾出土有距今1万年的稻粒。大家知道,水是农业的命脉。原始农业时期没有灌溉工程,必须依赖雨水,更怕河水泛滥,于是我们的先民渴望有一种控制水的能力。但当时,他们实在难以具有这种能力,便将希望寄托于他们所创造的龙这种神话形象上。前龙阶段的蛇、鳄、蜥蜴等爬行动物均与水有关,甚至有的就生活在水中。在陆地生活的人看到能潜于水中的鳄、快速在水中游动的水蛇、无脚而能自由运动的蛇,无不产生神秘感,由神秘而敬畏,而神化。进入真龙时期,人们干脆给龙在水中安了家。人们让龙生活在水中,为的是使其统领水域,以便农业上需要水时,敬请龙王兴云降雨。在先民的心目中,龙既然是神物,当然也就在观念上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一起了。人们用龙比喻美好的事与物,龙的形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在语言文字中,在各类物品上,都不乏龙的形象。在“食”的领域中更是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食品中有龙虾、龙眼、龙荔、龙须菜、龙虎斗、龙井茶、龙须面等。这些食品名称,有的是取其形似,有的则是寓意吉祥。又如在节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记载。为表达对丰收的祈望,这一天很多地方盛行吃面食,这天做的面条叫龙须面,烙饼叫龙鳞,饺子叫龙牙。清代时,人们在“龙抬头”这一天还要用白灰从门外蜿蜒撒入厨房,并绕水缸一周,名为引龙回。北京的市民要用黍面、枣糕、麦米等油煎成食品,称为薰虫。此外,在元宵节人们要舞龙灯,端阳节要赛龙舟,这些都属于与龙相关的饮食文化活动。

7. 关于龙的资料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zhuān xū)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螭龙,无角的叫虬。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


点个赞可好

关于龙的资料

8. 关于龙的资料,简短一些,

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其形象有多种,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古代王室的标志。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而西方神话中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