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的故事简介

2024-05-15

1. 四渡赤水的故事简介


四渡赤水的故事简介

2. 四渡赤水讲的是什么故事?

四渡赤水讲的是红军长征期间,面对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1、背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兵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元气大伤、伤兵满营,弹药奇缺,补给匮乏,亟待补充,而蒋介石重创红军于湘江边,士气正盛又调集40万重兵进行围堵,3万对40万!双方兵力悬殊。四渡赤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打响的。
2、目的:跳出国民党40万军队的包围圈,保存有生力量,与其余红军回合。
3、第一渡:红军大部队摆脱跟敌人对峙局面分左中右三路,从元厚镇、土城镇向西渡过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4、第二渡:敌军主力大部分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红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红军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掩护部队于1935年2月18日至20日三日内,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
5、第三渡:1935年3月15月红军把国民党军都吸引到黔北,毛泽东、朱德命令中央红军主动撤出战斗,前往茅台镇指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河,第二次挺进川南。
6、第四渡:1935年3月20日~22日中央红军进入川南,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态势。蒋介石再次把主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川南。毛泽东命令中央红军秘密、迅速地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3. 四渡赤水的故事400字简介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出发,分三路向川南开进。右路红1军团,牵制綦江、合江之敌,由松坎出发,经温水、习水向赤水疾进;中路红5、9军团及军委纵队,由遵义、娄山关出发,经官店袭击习水、土城之敌;左路红3军团,由懒板凳出发,迅速摆脱尾追和侧击之敌,向土城前进。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我军进至扎西地区,敌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我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我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29日夜,我军先头团1个排利用雷雨掩护,乘竹筏到达对岸,顺利地攻占了渡口,至31日,除红9军团于乌江北岸继续牵制敌人外,红军主力向南全部渡过了乌江,巧妙地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的故事400字简介

4. 四度赤水故事


5. 四渡赤水的故事和词语解释

四渡赤水  
基本解释: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为争取战略主动于贵州、四川、云南三省边境地区进行的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拟北渡长江,到四川西北地区建立苏区。1月29日西渡赤水河,挺进至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蒋介石急忙增强长江防御。为争取主动,中央红军突然回师东进,于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河,再次攻占遵义,取得了长征后第一个大胜仗。为迷惑敌人,3月16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河,进入四川古蔺地区。蒋介石急忙调兵西追。中央红军突然折回向东,于3月21日四渡赤水河,并于31日南渡乌江,将敌军甩在乌江以北。然后直逼贵阳,威胁昆明。当敌调兵回救昆明时,中央红军又于5月上旬巧渡金沙江,彻底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是红军实施战略转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词语分开解释: 
--------------------------------------------------------------------------------
赤水 : 1.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水名。

四渡赤水的故事和词语解释

6. 四渡赤水的故事简介 四渡赤水的简述

1、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出发,分三路向川南开进。右路红1军团,牵制綦江、合江之敌,由松坎出发,经温水、习水向赤水疾进;中路红5、9军团及军委纵队,由遵义、娄山关出发,经官店袭击习水、土城之敌;左路红3军团,由懒板凳出发,迅速摆脱尾追和侧击之敌,向土城前进。
 
 2、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我军进至扎西地区,敌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3、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我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我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29日夜,我军先头团1个排利用雷雨掩护,乘竹筏到达对岸,顺利地攻占了渡口,至31日,除红9军团于乌江北岸继续牵制敌人外,红军主力向南全部渡过了乌江,巧妙地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

7. 四渡赤水传奇背后的故事

 四渡赤水传奇背后的故事
                      四渡赤水是我国红军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下文是励志网整理的四渡赤水传奇背后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四渡赤水背景】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四渡赤水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

四渡赤水传奇背后的故事

8. 四度赤水的的故事

一渡赤水,拟定中央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后,分3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二渡赤水,2月9日,中央红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为了迅速脱离川、滇军的侧击,毛泽东等决定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发动进攻。三渡赤水,3月16日,红军在茅台附近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并派出一个团向西北方向的长江南岸佯动。四渡赤水,3月21日至22日中央红军由二郎滩、太平渡等地四渡赤水河,迅速向南渡过乌江,兵锋直指贵阳。                   补充:“四渡赤水”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指挥艺术中充满了军事辩证法思想,牢牢把握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四渡赤水”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不仅深谙孙子兵法的精要之处,并且创造性地发展了水之形“遇虚则实,遇实则虚”与兵势暗合的兵家之妙。这是毛泽东对军事哲学中“虚实”学说的传承、运用、发展,将传统的“以虚示实、以实示虚”发展为“亦虚亦实”“即实即虚”,这是其借鉴和活用前人智慧的结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理论宝库。     来源:《学理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