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最高级别的将领是谁?

2024-05-13

1. 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最高级别的将领是谁?

张自忠将军,牺牲于枣宜会战。
作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是我国抗战十四年中,战死的最高将领。
2009年9月10日,张自忠被授予“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9月1日,张自忠被列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最高级别的将领是谁?

2. 老蒋部下中嫡系将领,未与我军交手过的名将,各有怎样不同的命运?

战争是对一个人意志考验最佳环境,对于每个战士来说,在战场上即便是有着充足的后勤补给,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而这时候如何才能实现任务,并保住生命,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入朝参战,虽然此前曾接受了苏联不少军事装备的援助,武器弹药也相对充裕,但从根本上来说,对比美军还是有着显著的差别。

而更为关键的是,在战场上忽然遭遇意外,1951年4月22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开始,这一战前后一共50多天,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反复拉锯,由于我军擅长在运动战中歼敌,因此第20军大胆执行了这次穿插的任务,从马道峙截断韩军的退路,当时为了执行穿插任务顺利,第20军所属各个部队都派出了尖刀部队。

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是60师的179团,而4连是该团下属最精锐的一个联队,为了保证穿插顺利,4连6班的战士们被当作尖刀中的尖刀突袭,不过此时有一个意外的情况,6班班长杨锡生身患痢疾病倒了,要知道此时正是战场的关键时刻,行军人物紧急一刻也不能停歇,杨锡生也顾不上自己身患重病,坚持接下来这个人物。

一路上杨锡生率领战士们急行军120公里,抢在敌人的前面占领了马道峙,由于一路上突破了敌人数道封锁线,6班的战士也因为体力耗尽的关系晕倒,这还是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而杨锡生原本就身患重病,身体的状态就更差了。眼看体力跟不上,杨锡生心里焦急,他站出来鼓励战士们继续努力,发扬精神。

六班在穿插的过程中,对面的韩军也在不惜一切代价强占,谁能克服重重苦难,谁就能获胜,在杨锡生不顾一切情况下,在扔掉了部分俘虏装备,最终抢在了敌人前面占领了高地,也就是这一个班,后来在激战中,打退了韩军数十次的进攻,在与4连失联的情况下,及时与突入的5连联系,在双方的配合下,5连顺利的通过,为后来大部队的推进立下了功劳,班长杨锡生荣立一等功,后来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3. 国民党重要将领都有谁?

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杨虎城、张自忠、薛岳、汤恩伯、何应钦、杜聿明、黄维、黄百韬、佟麟阁、李济深、邓演达、程潜、唐生智、宋哲元、刘峙、卫立煌、刘湘、傅作义、陈诚、蒋鼎文、余汉谋、韩复榘、顾祝同、龙云、何柱国、盛世才、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马鸿宾、刘汝明、张灵甫、邓锡侯、李品仙、杨森、卢汉、胡宗南、黄杰、孙连仲、张发奎、于学忠、鹿钟麟、高树勋、郑洞国、王耀武、上官云相、赵登禹、饶国华……

国民党重要将领都有谁?

4. 国民党将领中,其中有一位字"琴斋"是哪一位将领,有什么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他有关?

张静江 
不惜重资资助革命,冒着生命危险从事秘密反清联络, 
成为孙中山的患难挚友 

  孙中山东奔西走为民主呼号的泣人肺腑之举,使张静江大为敬仰。 
他表示,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支持革命!因此,当孙中山告诉张静江, 
他可能赴洛杉矶、檀香山宣传革命时,张静江立即亲自写信,介绍孙 
中山可先到纽约,去他的通运公司提取3万美元,作为活动经费。孙中 
山不胜感激,说:“这是雪中送炭啊!” 

  张静江不但率先参加同盟会,还动员兄长张弁群及亲朋好友参加 
这个秘密组织,并还冒着杀头的危险,将在巴黎等驻外分公司发展为 
同盟会的“隐蔽据点”。同盟会会友钦敬而感慨地说:“中国有此奇 
侠,何其大事不成哉!” 

  孙中山先生对张静江的仗义疏财之举一直深铭于心。1924年,孙 
先生组织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亲自提名张静江为中央 
执行委员候选人,全场爆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1925年3月初,孙中山先生病危之际,仍思念这个“站可立天地, 
仰视如泰斗”的患难挚友,很希望在临终前见静江一面。张静江闻讯 
急赴京都。在协和医院国父病床前,张静江泪如雨下…… 

认识蒋介石,鼎助蒋介石,力举蒋介石,最后蒋介石 
却恩将仇报 

  1912年,张静江与在沪军中任都督的湖州老乡陈英士(陈其美) 
邂逅,两人一见如故。此时蒋介石为陈的部下,张静江对蒋留下了一 
定印象。张静江有意考验蒋,常将世事哲理、商场政坛之事与蒋面谈, 
发现蒋氏确有抱负,于是交谊渐深。 

  陈英士遭袁世凯暗杀后,张静江邀蒋介石到他在上海开设的恒泰 
交易所任职。蒋由此开始了由军旅生涯转向证券市场的过渡时期。但 
蒋在市场上屡战屡败,最后倾家荡产,只好厚颜启齿,向张静江借钱 
糊口。张静江并未因此卑视蒋氏,相反,他对蒋有求必应。直至今天, 
南京市档案馆尚存蒋当年向张静江的借条,厚约一寸多。在由商转政 
的伊始,蒋介石几乎是靠向张静江的借贷而笼络上下左右,得以站稳 
脚跟的。 

  孙中山由美国返回广州,首任军政府大元帅的要职。张静江极力 
推荐蒋介石:蒋有济世大志,为人忠挚,善于谋略,行事果断。在张 
静江的荐言中,蒋介石几乎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千里马”。因为张静 
江的多次美言,蒋终于当上了黄埔军校校长,并得到孙中山的信任。 


  蒋介石大权在握后,曾让张静江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 
代理国民政府主席。但因两人意见相左,这位民国奇侠终于被蒋介石 
轰出国民党中央,贬为浙江省主席。 

  30年代末,年近七旬的张静江远涉重洋,在美国和家人一起安度 
晚年。

5. 国民党打过哪些有名的战役,指挥的将领分别是谁

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我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
李宗仁: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杜聿明: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
孙立人:


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
薛岳: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卫立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傅作义:

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国军在北方最著名的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
戴安澜: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

张灵甫:

第九名将。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
王耀武:点击看大图



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国民党打过哪些有名的战役,指挥的将领分别是谁

6. 1935年国民 *** 授衔,九位一级上将中,他的身份独一无二

 原标题:1935年国民 *** 授衔,九位一级上将中,他的身份独一无二
  关于1955年我军大授衔,历史客栈已经介绍过很多了,其实, *** 军也是有授衔的,时间是在1935年,规模也非常大。
  当时,上将分为三级: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其中,特级上将只有一位,相当于我军的大元帅,毫无疑问是蒋介石的,一级上将共九位(第一批),相当于我军的十大元帅。
  这九位一级上将都有谁呢?自然都是 *** 军中的大佬级人物,包括: 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张学良、何应钦、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陈绍宽。 
  请注意,前面八位都是陆军一级上将,只有最后一位陈绍宽是海军一级上将,也是这里面名气最小的,咱今天就来介绍一下。
   
  
  陈绍宽1889年生于福建闽侯县,父亲曾经是清朝一名水师水兵,因此陈绍宽从小就有一个海军梦,长大后考入了江南水师学堂,成为一名青年海军将领。
  因中国的海军基础太薄弱,在一战期间,陈绍宽就被北洋 *** 派到欧洲去考察、观战。
  在英国,陈绍宽拜访了英国海军部,系统地参观了英国各处军港、军舰、厂校营栈、飞机工厂,并亲眼目睹了世界第一艘搭载战机的航空母舰“暴怒号”的下水。
  陈绍宽敏锐地感觉到,空军与海军力量的相互组合,将成为新的战略性海军发展方向。后来,陈绍宽作为民国海军要员,多次提出修建中国的航空母舰,虽然这在当时只是空想,但陈绍宽的航母理论,也让他成为“中国航母之父”。在英国考察期间,北洋 *** 宣布加入协约国对德奥宣战,陈绍宽立即加入了英国潜艇部队,参加了著名的日德兰海战,成为唯一一个参加一战欧洲海战的中国军人。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当时身为北洋第二舰队少将司令的陈绍宽,毅然决定发动起义,与反动的北洋军阀决裂,率领“楚有”号旗舰向孙传芳的军阀部队开火,策应北伐军,获得了国民 *** 颁发的一等勋章和“中流砥柱”大勋章。
  1928年,国民 *** 设立海军署,陈绍宽被任命为海军署长,并晋升为海军中将。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日寇不断进犯的危机,1932年1月,日寇又进犯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变”,陈绍宽力主海军出海迎敌,但蒋介石当时对日妥协,不允许海军出战,陈绍宽几次愤而辞职,都被劝勉。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日全面战争正式爆发,日寇向陈绍宽伸出“橄榄枝”:“中国海军如果严守中立状态,则日本海军保证不攻击中国海军,否则,日本海军将给予中国海军毁灭性打击!”陈绍宽愤然拒绝了日寇的诱降,誓要与日寇殊死决战!
  然而,当时中国海军的实力确实不能与日本海军抗衡,陈绍宽也知道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毅然决定,采用另一种具有实际战略意义的壮举——“自沉”,将全部舰船自沉江底,以达到阻击日寇海军舰船沿长江西进侵入中国腹地的战略目的,这就是中国海军史上最悲壮的“江阴海战”,中华民国海军损失殆尽。
  当时,望着一艘艘缓缓下沉的舰船,老舰长严寿华眼里含满了泪水,强忍住才没有哭出声来。陈绍宽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老严,一定要相信未来,相信将来抗战的胜利。那时,我们将建立新的海军、新的战舰!”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绍宽作为中国海军的代表,出席了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巡洋舰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看到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签字时,陈绍宽激动得泪流满面。
  
   (图:第一位即为徐永昌将军)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又挑起了内战,陈绍宽对此非常反对,在电影《建国大业》中就有这一段内容,李连杰饰演的陈绍宽说:“ 八年抗战,与国家的敌人作战,打光了拼光了,没话说,可如今胜利了,还打,打谁?中国人打中国人,这种事我不干。 ”
  因反对蒋介石,陈绍宽被免去了海军总司令的职务,陈绍宽干脆解甲归田,回老家种菜养花,颐养天年。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 *** 力邀陈绍宽出山,陈绍宽欣然接受,担任过福建省副主席、副省长,于1969年病逝,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