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要斥巨资建造北京紫禁城?

2024-05-14

1. 朱棣为什么要斥巨资建造北京紫禁城?

在元朝朱棣获得皇位以及统治大权之前,明朝的首都并不在北京,而是拥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宫殿的南京。在那个时候,北京叫做北平,是地图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而且人烟稀少,经济也不是特别的繁荣。

不过明成祖朱棣却对这块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在11岁的时候被封为燕王,就在这块地方进行生活,所以有着浓厚的感情。在以前他和官员们共同共事的时候,在这片土地留下了许多回忆,因此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
而且朱棣是从自己的叔叔手中获得皇权,所以自己的皇位还并不牢固,对于一些就成而言,也没有真心的将它当做君主。在他的手中也粘满了许多的鲜血,无辜的生命也就此上双,因此他的内心感到惶恐不安,对于自己地位的稳定性也充满了质疑。

还有一次在上早朝的时候,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性命差点被御史大夫景清给夺走。由于这些人生经历以及对未来的彷徨。在以后的过程中为人处世更加的小心谨慎,也开始更加怀念自己以前生活的那片土地。
将首都换在北京,也可以让自己的权力与地位得到巩固重新开始。如果在南京就需要面对许多的问题,其中包括一些旧臣的阻挠,在他的手中也沾满了过多的鲜血,内心始终会有不安的情绪在干扰。

从地理环境的因素来讲的话,北京是一个无论风水还是地理环境都十分适合建造紫禁城的地方,而且对迷猪弟而言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朱棣为什么要斥巨资建造北京紫禁城?

2. 朱棣为何倾尽财力建北京紫禁城?

有史料记载说,朱棣让人算过,紫禁城建造在北京,才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只有把都城建在北京,才能保证至高无上的大明皇权永不衰落!其实,这些都是一个说辞,就是朱棣希望自己的住所更加独一无二!

朱棣还未做皇帝的时候,被封为燕王,他的封地就在北京!而朱棣是一个很聪明、很有能力的人,朱元璋看不上他,可能就是因为已经预见了,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没错,朱棣在北京,确实也没有闲着!
朱棣将自己所在封地管理的井井有条,将和自己相关的所有权力都集中在这里,对北京的军事、政治、民生都牢牢操控着,亲自监督完成,所以在当时,外人几乎没办法插手北京的事务,这就相当于一方割据,而北京就成了朱棣的根据地!

可以说,朱棣对北京是极为熟悉的,可是后来和侄子建文帝闹僵,最终造反,入住南京后,他的政权是极其不稳定的;而且,南京曾是父皇和兄弟,还有侄子曾经待过的地方,他住着总是感觉名不正言不顺!
况且,当时侄子投身火海,不明生死,也让他感到惶恐!因为此事他还觉得,南京的住所似乎没有那么安全,所以他需要规格更加严密,防护措施更好的住所!

那么,他想要住得舒服,当然还是北京最好!
于是,他下定决心后就开始命人准备了,而建造紫禁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造比南京更豪华的都城,需要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朱棣很明白这些,但是他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

3. 朱棣为何倾尽财力建北京紫禁城

朱棣原本的想法大体为,先造他活着时候与妹妹们一起寻欢作乐的“逍遥宫”——北京新皇宫,接着再打造自己百年后所用的寿陵,等这些事情都做得差不多了就迁都北京。于是早在永乐四年时,永乐皇帝就命泰宁侯陈珪、北京刑部侍郎张思恭等“董建北京宫殿,经画有条理”。(《明史·陈珪传》卷146;《明太宗实录》卷57)但永乐五年徐皇后的突然驾崩,打乱了他的计划,加上在此前后发动的大规模对外战争,如永乐四年开始的安南平乱战争和永乐中期的两次对蒙古的战争,以及南北大运河浚通工程与南京大报恩寺塔的建造等一系列政绩形象工程的开启,使得大明帝国耗费了无比巨大的财力、物力,牵制和影响了朱棣营建新皇宫新都城的进展。不过有意思的是,永乐前期的这些对外战争和大工大役几乎都取得了胜利和成功,这样不仅把大明朝野视线都引向了永乐帝的丰功伟绩上,而且也提高了他的“克里斯马”效应(即个人人格魅力),所以在永乐十四年北京长陵工程告竣前后,大明朝廷腾出精力来打造“一代雄主”魂系梦绕的北京新宫新都建设,已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了。
永乐十三年三月丁巳,朱棣下令“修北京城垣”。(《明太宗实录》卷162)
永乐十四年八月,朱棣“诏天下军民预北京营造者,分番赴工,所在有司人给钞五锭,为道里费”。(《明太宗实录》卷179)
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朱棣“复诏群臣议营建北京”。(《明太宗实录》卷182)
永乐十五年二月,朱棣命“泰宁侯陈珪董建北京”,即让陈珪等负责北京城的营建,大规模的北京新都城建设工程由此动工。(《明史·成祖三》卷7)永乐十七年十一月,又令人开始“拓北京南城,计二千七百余丈”。(《明太宗实录》卷218)到永乐十八年十二月时,北京新都城工程建设仅完成紫禁城等主要建筑的营建,“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是成”。(《明太宗实录》卷232)差不多与此同时,皇帝朱棣又任命蔡信等重新修建北京城垣,这样整个北京新都建设可谓旷日持久。
如果我们将永乐四年朱棣下令开始营建北京到永乐十八年北京明皇宫主要建筑的竣工通盘起来算的话,那么北京明皇宫建设时间前后就要长达15年之久;如果再将蔡信重修北京城垣的时间算在内的话,那可谓“焦劳圣虑(指朱棣),几二十年”。换句话来说,明永乐修建北京新宫新都总计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
对此,一代雄主、一生好大喜功的永乐皇帝可管不了这么多,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朱棣再也不能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发布了一道“举国欢悦”的迁都诏书,其中这样说道:“爰自营建(北京)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已告成。选永乐十九年正月朔旦,御奉天殿,朝百官,诞新治理,用致雍熙。于戏!天地清宁,衍宗社万年之福;华夷绥靖,隆古今全盛之基。故兹诏示,咸使闻之。”(《明太宗实录》卷231)
天才皇帝心里乐开了花,20年藩王蛰伏生涯和亡命博弈换来了大明帝国的君主宝座,又是20年的斗智斗勇在人们不经意间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将大明帝都搬到俺“老家”,这里的明皇宫不仅比南京的安全几百倍,而且其壮丽与雄伟可居天下之首,配住这样的天下第一皇宫的,舍我其谁?朱棣心里美着,新年元旦皇帝御极新殿大典也办得格外隆重、气派,朱棣一高兴又发了诏书,宣布大赦天下,以示吉祥。

朱棣为何倾尽财力建北京紫禁城

4. 朱棣为什么会倾尽财力,就为建造紫禁城?

有史料记载说,朱棣让人算过,紫禁城建造在北京,才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只有把都城建在北京,才能保证至高无上的大明皇权永不衰落!其实,这些都是一个说辞,就是朱棣希望自己的住所更加独一无二!

朱棣还未做皇帝的时候,被封为燕王,他的封地就在北京!而朱棣是一个很聪明、很有能力的人,朱元璋看不上他,可能就是因为已经预见了,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没错,朱棣在北京,确实也没有闲着!
朱棣将自己所在封地管理的井井有条,将和自己相关的所有权力都集中在这里,对北京的军事、政治、民生都牢牢操控着,亲自监督完成,所以在当时,外人几乎没办法插手北京的事务,这就相当于一方割据,而北京就成了朱棣的根据地!

可以说,朱棣对北京是极为熟悉的,可是后来和侄子建文帝闹僵,最终造反,入住南京后,他的政权是极其不稳定的;而且,南京曾是父皇和兄弟,还有侄子曾经待过的地方,他住着总是感觉名不正言不顺!
况且,当时侄子投身火海,不明生死,也让他感到惶恐!因为此事他还觉得,南京的住所似乎没有那么安全,所以他需要规格更加严密,防护措施更好的住所!

那么,他想要住得舒服,当然还是北京最好!
于是,他下定决心后就开始命人准备了,而建造紫禁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造比南京更豪华的都城,需要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朱棣很明白这些,但是他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

5. 朱棣倾尽财力打造北京紫禁城,他是有什么目的?

北京紫禁城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北京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自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落成之后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朝廷办公地点和皇室生活起居之所见证了自明成祖朱棣到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24代帝王的兴衰荣辱。

北京中轴线正位于紫禁城正中位置,在中轴线上按“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辛亥革命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例》:溥仪及其皇室宗亲仍得以居住在紫禁城内。将溥仪驱逐出宫。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改称故宫并对外开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

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博物院现存文物150万件(套)。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北京故宫与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并称世界五大宫殿。紫禁城工程从永乐四年动工到永乐十八年竣工前后修筑了14年。在此期间一共征用了23万工匠、上百万的民夫以及大量士兵投入到营建工程中。朱棣为什么要倾尽财力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呢?当然我们可以说皇帝需要与自己的地位相匹配的宫殿。

就是咱们平民百姓还想把自己住房弄得大点漂亮点,何况皇帝修建宫殿还不只是单纯为了个人享受,更重要的是体现自己的政治权威,因为只有把宫殿建得富丽堂皇才能彰显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然而朱棣并不是明朝的开国皇帝,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营建北京紫禁城如此浩大的工程呢?直接用他老爸留下的宫殿不好吗?问题恰恰就在于他用不上他爹留下的宫殿。早在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已下令在南京营建宫殿建筑,到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南京城的宫殿建筑工程基本完工。

这一历时26年的工程比朱棣所营建的北京紫禁城更为浩大:朱元璋所营建南京故宫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的地面积超过了今天我们看到的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如果保存至今的话南京故宫才是世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朱元璋以一介布衣的身份于元末群雄并起之时从自己的老家淮西一步步发展壮大,南京附近的州县是其取天下的基本盘,因此在当时以此地作为挥师北伐的后方基地不失为明智之举。

然而当公元1368年徐达奉朱元璋之命驱逐了元顺帝后南京就不再适合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都城了。在此之前南京还从没成为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都,定都于此的都是偏安江南的短命王朝。这时从西北的嘉峪关到关东的白山黑水都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疆土,如果明朝选择定都于此其实是对北方边防极其不利的。看到这点的朱元璋很早就在考虑迁都一事。朱元璋理想中的都城是长安、洛阳,因为他也希望将自己的大明王朝建设成比肩汉唐的盛世。
然而当他派人实地考察了长安、洛阳的情况后发现:在经过一次次的战乱后残破的长安、洛阳已不再适合作为一个大国的都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朱元璋留在了南京,但这终究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朱元璋甚至一度想要迁都到自己的故乡濠州钟离:朱元璋称帝后就把这里升格为凤阳府(今安徽凤阳)。朱元璋派人回乡重修祖坟,还在老家建起了富丽堂皇的宫殿。整个有明一代凤阳都被定为中都,然而这其实不过只是体现了朱元璋“富贵还乡”理想而已,至于真要迁都凤阳其实是不现实的。

其实除了作为汉唐故都的长安、洛阳之外朱元璋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元朝的大都(今天的北京)。事实上这时的北京其实比长安、洛阳更具有战略价值。为什么自唐代以后再无朝代定都于长安、洛阳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使长安、洛阳日益衰败。可既然经济重心是往南迁移的,为何不索性迁都江南呢?中国古代最大的外患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如果定都于江南对北方边防而言几乎意味着毁灭性的灾难。

既然不能把都城建在江南,那就必然会出现政治军事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一北一南的格局。但偏偏建都又必须考虑经济问题:至少得有足够的粮食养活京城庞大的人口吧,这时大运河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事实上宋以后历朝历代的都城无不建在运河边,就是为了方便转运江南的粮草税赋以便供养京师。换句话说自宋以后中国的都城由长安沿着运河线转移到了今天的北京。然而运河沿线的城市何其多也,北京何以脱颖而出呢?这是由历史的发展形势所决定的。
在唐代以前无论是武王伐纣、秦灭六国,还是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取得天下或是隋唐依靠关陇贵族集团统一中国,在数千年间关中一直是统治者的根本重地。然而从宋代开始以关中为基础进而东出一统天下的东西格局为主基调的中国历史转变为南北格局:南面的汉族政权面对的最大威胁是北部的游牧民族,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位于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北京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赵宋因失去燕云而偏安南方;辽、金因占据此地而具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

北京位于长城与运河交汇之处,同时又位于渤海之滨、燕山之麓。这种独特的地缘形式使其成为南方的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双方争夺的主战场,从而使其战略地位变得日益突出起来。不过在朱元璋的迁都备选名单中并不包括北京——这是因为北京在此之前由辽、金、元三个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了四百余年。在朱元璋及其政治班底看来:这是一块高度胡化的土地。这时的北京已和中原文明出现了一些隔阂,加之战乱的破坏还显得有欠繁华富裕。

以朱元璋为核心的明朝开国集团多起自江淮一带,北京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域,定都于此多少感觉不踏实。朱元璋不考虑迁都北京,而长安、洛阳又不再适合建都,所以朱元璋只好暂时留在南京。朱元璋终其一生也没能解决的迁都问题却在他死后因为明朝朱姓皇族内部的一场权力之争而得以解决。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位由原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册立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朱允炆刚一登基就意识到自己那帮年富力强又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皇叔们压根就没瞧得上自己。

在这种形势下朱允炆和自己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秘密商议削藩,这就加深了以朱允炆为核心的明朝中央朝廷同地方藩王之间的矛盾。1399年七月朱棣设计擒杀了朱允炆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命令自己的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随即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靖难之役。1402年六月朱棣的大军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战火中不知所踪。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假意拒绝臣下连续多次的反复劝进后宣布即皇帝位。
作为燕王的朱棣在登基称帝之前的封地就在当时被改称北平的北京城。北平作为朱棣的起家之地而经营多年,朱棣继位后一直有心迁都于此。同时北平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一直是明朝的边防重镇,朱棣担心若定都南京会使后世子孙沉迷于江南的繁华富庶而忘却北方的边防安全,从而不利于明朝的整体国防建设。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就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

永乐九年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完成。次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至此明朝完成了迁都北京的全部工作。朱棣在北京营建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北京故宫(当时称紫禁城),与此同时还修建了天坛、太庙等如今的北京地标性建筑。

朱棣倾尽财力打造北京紫禁城,他是有什么目的?

6. 朱棣决定迁都,为什么倾尽财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北京紫禁城无疑是世界的一大奇迹,它是明清时期的皇宫,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群。其实在中国古代的宫殿中,紫禁城不见的是最好的,比如之前大明宫这些宫殿,规模都要比它大得多,不过真正保存下来的宫殿群就只有紫禁城。它常常与清朝皇族联系在一起,不过紫禁城本身是明朝时期才开始修建的,最初这里是元朝的大都,在这里的基础上,朱棣修筑紫禁城,从永乐4年开始,前后修筑14年。

图片来源网络
朱棣为什么倾尽财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朱棣原本就是在北京做藩王,这里本身就是他的燕王府,由于之前元朝在这里建都,他的王府也是国内最气派的,继承元朝之前的皇宫。可明朝的都城当时是在南京,后来朱棣靠着靖难成功夺取皇位,他自己也在南京继位。不过朱棣一直没有放弃迁都的事情,毕竟北京才是他的大本营,于是他把各地的富户都迁到北京,并且上位之后就开始大力修建紫禁城,不过当时还没有紫禁城的称呼,人们更多是称呼它为皇城,紫禁城是以明朝南京的紫禁城为模板修建的。
可想要在北京修筑这么大的宫殿,也确实是很不容易,现在我们去故宫游览,都会非常吃惊,到底古人是怎么修建出这么大的宫殿群。

图片来源网络
朱棣为修筑紫禁城也是倾尽国内的财力和民力,首先要想修筑宫殿就需要大量的石料和木料,而皇宫的木料肯定是非常珍贵的,都需要取现成开采一些名贵的木料,然后再千里运送到北京来。光是木料的开采运送工作就要耗费无数的钱财,很多民工还死在山里,“入山一千,出山五百,”这是当时人们对于木料开采环境的评价
而修筑宫殿还需要大量名贵的石料,我们都知道古代皇帝的宫殿是需要大量的金砖,这些金砖都是要专门烧制,民间还不能有人私自制造,故宫所用的金砖都是从苏州这些地方烧制的,这么庞大的工程,也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当时的明朝正处在战后重建的工作中。朱棣靖难让明朝陷入到内乱中,以北京为核心直到南京,大明大部分的地区都处在动荡中,在战争刚刚结束之后就开展这么大的工程,这也是有很大风险的。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朱棣这么做还是由于他自己心虚,单单从对国家的影响中,修筑紫禁城无疑是错误的选择,首先这么大的工程对于国家的消耗非常严重,况且北京明显不太适合作为明的都城,这里虽然是有运河的便利,但明显是不如南京更加合适。明朝的赋税和粮食大部分都是来自东南地区,史书记载“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也吾之素心。”同样的粮食要供应到南京,无疑消耗要更少一些。
明朝从迁都之后,就必须要耗费大量的钱财来维护河道,明孝宗时期黄河水患,为防止漕运的中断,养活北京,朝廷就选择把黄河水引入到河南等地,结果在河南造成大面积的黄泛区,这一切都是为保障北京的供应不出问题。可水淹河南多个地区,也造成大量的流民问题,这是明朝一生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此外,迁都之后北京重新修筑,大量的森林遭到砍伐,这就给明朝的边防带来巨大的隐患,一旦北方民族的骑兵南下,很容易就可以到达北京城下。
况且朱棣他当初营造紫禁城,以及后来迁都,都遭到朝内大部分人的反对,要不是他靠着强权压制,估计还真做不到迁都。他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东南地区是建文统治的核心地带,这里并不属于他的大本营,像建文身边的这些臣子,方孝孺他们都是在东南地区有着非常大的名望,可这些人都不怎么支持朱棣,他继位之后,朝内还发生多次建文旧臣刺杀自己的事情,在南京他这个皇帝还真的是做不安稳,迁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既然要迁都的话就必然要先营造好紫禁城。

图片来源网络
否则他们迁过去根本没有地方住,那就很尴尬了,还有一点也非常关键,朱棣在位时候主要的敌人是北方的外族,当初朱元璋没有真正打败蒙古人,在北方他们的势力仍然是非常强大,于是我们看洪武年间设立的这几个藩王,大部分都是在北部以及辽东地区,就是为防备蒙古人。那么朱棣在这里留守多年,他对蒙古人的威胁非常了解,他上位之后也是多次发动北伐,希望能够彻底解除北方的祸患,可离着国都那么远,朝廷很难真正重视北部边防。
把都城迁过去的话,就算大家不重视北部边防,也必须要重视都城的防御。因此他所打造的北京城,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明朝的军事重心移到北部。不过我认为,朱棣应该没有那么长远的考虑,毕竟迁都北京之后的很多问题都没解决,迁都之后还留下不少的麻烦给自己的儿子。

图片来源网络
他更多还是为自己的统治,希望能够让自己的统治变得更加稳固,他在迁都的过程中,还把不少东南地区的富户以及官员权贵都给迁过来,这些人根基都在南京等地,有着不小的势力,迁都之后他们的实力也被大大削弱,很难在朝中对自己产生什么威胁。
对于战后重建的明朝来说,修筑紫禁城也算是拉动南北联系的过程,自打北宋灭亡之后,由于南北长期对立,已经产生巨大的隔阂。之后蒙古统一中国,但却在南北执行不同的民族政策,等朱元璋上台之后,北方的发展已经非常落后,与南方相比差异巨大,甚至朝廷连举办科举都必须要南北分开来办,这种差异对朝廷的统治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
紫禁城的修筑,是集中全国力量的大工程,从南到北各个地方都必须要来支援,这种沟通也算是让南北迎来一次重要交流。况且在大工程开始的时候,必然会给很多民众创造出就业的机会,很多商人也借此赚了一笔。而这些南部的富户们来到这里,也必然会带动起北京的经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南北差距不断被拉大,可总得来看,修筑紫禁城对于国家的消耗明显要更大一些,而更糟糕的是,在紫禁城建好之后第二年就遭遇大火,三大殿被烧毁,不得不重新修筑,这就又耗费众多的钱财,现在来看明朝有力量把紫禁城建好,当时他们的国力也真的是非常强大。

7. 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在北京建造紫禁城?

朱元璋去世之后,其孙朱允炆继位,继位之后的朱允炆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自然这引起了诸王的不满,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为国靖难,剑指京师,这一打就是三年,1402年六月,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其后,朱棣登基为帝。



朱棣登基之后遂有意拔高北平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几件事中看出来,其一,迁发百姓充实北平,自1402年到1405年,朱棣至少四次下令迁百姓进京。《明史·成祖传》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比如1402年的九月,朱棣下令将山西没有田地的百姓迁往北平;1403年的八月,朱棣下令将犯了流罪以下的犯人去北京开垦田地,九月又下令将直隶苏州等十个郡以及浙江等九省的富户迁往北京;1404年和1405年,连续两年,每年将山西的一万户迁往北京。
其二,1403年,朱棣下令将北平改名为北京,紧接着又设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行部、国子监,并将北京定为顺天府。
朱棣如此做法并非是效仿朱元璋,当初朱元璋将南京改名为应天府,设为大明朝的都城,并将老家凤阳设为中都,有意拔高了凤阳的地位,但朱棣却并非是要将北京设为陪都,他一开始想的就是迁都北京,只不过此事要一步步来,所以朱棣登基之后就开始拔高北京的地位。



等他觉得可以了的时候,于1406年下令将于1407年五月开始营建北京宫殿,但当时仅仅是要开始准备工作,朱棣“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这可是大手笔,怎么看都像是要搞一个大作品,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光这准备工作就做了整整十年,其中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计数。
就比如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就不必说了,光是将它从房山运送到北京,就让数万劳工花费了28天才完成,这还是距离近的,那些距离北京远的木材是石料在开采和运输上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就更多了。
到了1416年,眼看准备工作做的差不多了,朱棣在十一月召开会议商讨营建北京,商议的结果就是“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其实就是以南京宫殿(南京紫禁城、南京故宫)为蓝本来营建北京宫殿(北京紫禁城、北京故宫)。



正式营建工作开始于1417年的春天,由泰宁侯陈珪董负责北京紫禁城的营建,朱棣还给陈珪董配了柳升、王通两个副手。北京紫禁城的营建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到1420年的冬天基本完成,而朱棣早在这一年的秋天就将北京改为京师,十一月昭告天下迁都北京,在春节之前,皇太子皇太孙都到了北京。
1421年正月,朱棣下令大赦天下,至此,朱棣迁都成功,北京紫禁城成为大明朝的皇宫。
我们看北京紫禁城是朱棣花费了十三年左右的时间才建成的,可以说是倾尽财力才将北京紫禁城建成,那么朱棣为什么要倾尽财力来建造北京紫禁城呢?我们知道,北京紫禁城建造起来是要做皇宫的,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换一种问法,即朱棣为什么大费周章的迁都?
但凡迁都一般会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就是政治因素,其二就是地理位置方面的因素。



政治因素很好理解,很多时候迁都其实是为了稳固政权,比如商朝时期为何频繁迁都,而且很多都是新王登基之后就迁都,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稳固政权,一旦迁都,就会动摇很多臣子的势力,这样对君王巩固自己的权力很有作用,朱棣迁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谁都知道朱棣得位不正,他的皇位是从侄子手中抢过来的,南京城中的那些重臣势力未必会服他,甚至很可能会在朱棣治理天下的过程中扯他的后腿,或者分权,让朱棣这个皇帝在南京城备受掣肘,这不是朱棣想看到的。
所以他才想要迁都北京,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朱棣1370年就被朱元璋封为燕王,1380年就到北平就藩,从此在北平经营自己的势力,至靖难之变发生时,朱棣已经在北平经营了近二十年。这样的北平正是朱棣加强皇权的助力,因此朱棣才在登基之后就开始谋划迁都。



这是朱棣迁都北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地理因素。朱元璋虽然定都南京,兴建了南京紫禁城,但后期他也想要迁都,因为“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宫内容易形成积水,确实不适合继续做都城。
所以朱元璋在御史胡子祺的建议下决定在关中之地寻找新的都城,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太子朱标,朱标奉命视察陕西,寻找建都的合适地点,他将陕西的地图绘制了一份才回京,结果刚回京,朱标就病了,病中他还对朱元璋说起建都关中的事宜。
只不过很快朱标就病逝,朱元璋遂打消了迁都的念头,他自己曾说:“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


所以纵然南京不适合继续为都城,但朱元璋还是打消了迁都的念头,朱元璋去世之后,其孙朱允炆继位,他还没有来得及考虑迁都的事情就迎来了靖难之役,最终南京城陷,他也消失在宫中大火中,他的去向成了大明朝一个解不开的谜。
等到朱棣夺位成功之后,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迁都,并且将未来的都城设在自己的大本营,北京对大明朝来说也算是龙兴之地,而且地理位置很适合作为都城,所以,朱棣下定决心将都城前往北京,于是有了著名的北京紫禁城,更有了现在的北京故宫。
朱棣是紫禁城的第一位主人,其后,紫禁城就成了明清时期的皇宫,一直到清朝灭亡。时至今日,紫禁城已经走过了600年的风风雨雨,虽世事变迁、朝代更迭,依旧屹立不倒,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是更显古朴与庄重,更有厚重的历史感。

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在北京建造紫禁城?

8. 朱棣为什么要建故宫?

朱棣建故宫的原因:巩固自己的政权。
在靖难时,朱棣登上皇位,第一件事就是把都城建设到北平,一是天子守国门,二是明确北平的地理位置对塞外游牧民族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为天子在北平城,导致明帝国精锐部队全部囤积在北平,所以后来历代的明帝国骑兵都是非常厉害的,并且很多都是真正的精锐部队。


历史
朱棣谋划迁都北京刚刚开始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徐皇后去世了。陵墓理应建在南京,但是朱棣却悄悄派一个大臣和一个风水先生前往北京寻找吉壤建陵。
两年后,在昌平以北20多里的地方,被朱棣降旨圈为陵区禁地。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借徐皇后之死而建陵,大臣们都意识到这是皇上向他们释放的一个迁都信号。
这之后南京城里的一些大臣开始上疏,直截了当反对永乐皇帝暗藏的迁都用意。而他们都被贬谪。后来,大臣们都纷纷强烈要求将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朱棣多年的迁都欲望也终于实现。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决定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中国地缘政治从此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