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衔详细

2024-05-13

1. 国民党军衔详细

国民党军衔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军: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钱大钧、罗卓英等。
  此外,国民政府于1934年12月对驻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职官员,颁行了一种特殊的官衔,共分三等十级,其称谓类似于清末的军官衔称:一等一级称都统、一等二级称副统、一等三级称协统,二等一级称都领、二等二级称副领、二等三级称协领,三等一级称都卫、三等二级称副卫、三等三级称协卫,此外还设有准卫一级。

国民党军衔详细

2. 国民党将官官职大小顺序排列

将官 :特级上将 5颗星,一级上将 4颗星,二级上将 3颗星,中将 2颗星,少将 1颗星 。
中华民国历史上特级上将仅授予蒋中正一人。
“特级上将授任条例”因不合时宜,已于2000年11月1日废止。
现行中华民国的军衔,军官分为将官、校官、尉官共3官等10官阶,士官分为6个官阶,士兵分为3个等级,法源出自陆海空军军官士官任官条例与常备兵补充兵服役规则。

扩展资料:
历史
中华民国国军军衔制度源起于清末的新军,袁世凯肇建北洋六镇时即模仿普鲁士军制设立衔级,此即中国近代军衔制度之滥觞。
进入民国之后,北洋政府将新军时代军官分为都统、参领、军校三等,各官等又分正副协3级的3等9级(额外军官不列官等)的制度,改为将官、校官、尉官3等9级(额外军官改称准尉),士官3阶:上、中、下士,士兵3等级: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这个体制基本上被国军前身的国民革命军所继承,除1980年废除准尉阶级外,到目前都没有多大变动。
受普鲁士军制影响,国民政府自1935年北伐成功后,将上将分为特级、一级与二级;最高阶的特级上将一衔,从设立此衔到2000年废除,仅授予时任(1935)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中正一人;
大陆时期一共授予陆军一级上将10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除了蒋中正嫡系的何应钦、陈诚,其余皆是独霸一方的地方势力。
1936年起,囿于上将员额有限,合于晋升二级上将规定的陆军中将,可以加上将衔,其服制同二级上将、领中将最高额薪俸,且二级上将职位出缺时可以优先晋任,唯1949年迁台之后没有中将加上将衔。
国民政府也多次以陆军上将衔配合勋章赠与友邦政要,以示友好。
国军在台湾时期,只有下列几种职位的将领晋任一级上将,为数最多的是掌握国家军令大权的参谋总长;其次是位崇但无权责的总统府战略顾问;其他有总统府参军长、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国军军衔

3. 国民党有军统和什么统

中统的全称叫国民党中央党部统计调查处,简称中统;军统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处,简称军统。中统的老大是陈立夫,陈果夫,军统的头子是戴笠,职责方面,中统对党内,军统对军队,分工不同。

国民党有军统和什么统

4. 国民党军统局有哪些将官军衔的人?是什么职位

军统的军衔普遍不高,戴笠也不过中将军衔。戴笠死后,继任的郑介民当时也是中将军衔。后来扩编,例如沈醉等老资格的军统上层人员才晋升少将。
国民党军官往往以职务军衔自居,如戴笠自称中将,实际上他死后才追赠为陆军中将。甚至很多当代的民国史和军事史研究者在其著述中都分不清这两类军衔的区别,常常将某人的职务军衔当作其正式军衔。在职务军衔的制度产生之初,蒋介石就预见到两种军衔混淆的问题。
他在1935年8月25日出席峨嵋军官训练团第1期毕业典礼时,告诫受训军官要正确对待职务军衔与正式军衔的区别。他说:“今天在场的无论官长学员,都是现任连长以上的官长,但是究竟是不是可以算是军官,我可以告诉你们:除了极少数之外,大多数的人,还不能算是军官。”


扩展资料:
中华民国国军军衔制度源起于清末的新军,袁世凯肇建北洋六镇时即模仿普鲁士军制设立衔级,此即中国近代军衔制度之滥觞。进入民国之后,北洋政府将新军时代军官分为都统、参领、军校三等,各官等又分正副协3级的3等9级(额外军官不列官等)的制度。
改为将官、校官、尉官3等9级(额外军官改称准尉),士官3阶:上、中、下士,士兵3等级: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这个体制基本上被国军前身的国民革命军所继承,除1980年废除准尉阶级外,都没有多大变动。受普鲁士军制影响,国民政府自1935年北伐成功后。
将上将分为特级、一级与二级;最高阶的特级上将一衔,从设立此衔到2000年废除,仅授予时任(1935)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中正一人;大陆时期一共授予陆军一级上将10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除了蒋中正嫡系的何应钦、陈诚,其余皆是独霸一方的地方势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国军军衔

5. 统军的介绍

1.官名。北魏末军职有统军。据《魏书》郭祚、邢峦、傅永等传载,统军所领约三千人。

统军的介绍

6. 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有?


7. 国民党的军队有哪些啊

国民党早期主力在北伐时期成为北伐军 的国军就多了 几乎什么样的都有 但是 国民党最NB的是他的5大主力 那就是  (1)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 

(2)整编第一师(后改为第十八军),师长胡琏,后由杨伯焘继任; 

(3)第五军军长邱清泉,后由熊笑三继任; 

(4)新编第一军,军长孙立人,后由潘裕昆继任; 

(5)新编第六军,军长廖耀湘,后由李涛继任

国民党的军队有哪些啊

8. 民国的国民党中统,军统,全称叫什么?和军队有什么区别?

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中统成立的较早,其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1935年升格为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1947年,中统更名为党员通讯局;1949年又更名为内政部调查局,1954年为法务部调查局至今。
中统又称CC系,1926年,国民党中央在广州成立了一个中央俱乐部,到俱乐部去聚会的人都是陈立夫、陈果夫一系的人。因“中央”与“俱乐部”两个英文单词的起头都是C,故称去这个俱乐部的所谓志同道合者为CC系;又有一说是,二陈英文拼音字母打头也是C,CC即指二陈这一系的人。
中统局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兼任局长,实际由副局长负责。陈立夫,朱家骅先后任局长,徐恩曾、叶秀峰先后任副局长。中统局在国民党各省、市、县党部都有分支机构,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特务活动遍及全国。
军统于1938年成立。前身为复兴社核心组织力行社的特务处。1946年6月,军统局的公开武装特务部分划归国防部二厅,秘密核心部分改组为国防保密局。成立后戴笠任局长。1946年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秘密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1947年毛人凤为局长。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军统局长会授予陆军中将。各省站长会授予陆军少将。
抗战中,军统特工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沦陷区,制造针对日军的打击抗日活动,而隶属BIS的各个“游击司令部”和“交通警察大队”则深入日寇占领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对打击日寇和汉奸,起了不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