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皮豆粕与膨化大豆营养区别

2024-05-16

1. 去皮豆粕与膨化大豆营养区别

1.去皮豆粕蛋白含量相对高,一般为42到46,。油脂的含量低,一般在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左右。豆粕蛋白含量稳定、品质稳定。同时现在市场上的豆粕基本上都是膨化豆粕。膨化豆粕适口性好,溶解蛋白高,价格相对便宜。
2.膨化大豆蛋白含量一般为36到38。油脂的含量高,在百分之十八左右。膨化的大豆适口性也好,不用再添加一些能量型物质,但是价格相对来比豆粕高。

去皮豆粕与膨化大豆营养区别

2. 发酵豆粕的成份含量

1、无抗原和抗营养因子经微生物发酵处理后,原有的脲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血素、大豆球蛋白、β-伴球蛋白、植酸等抗营养因子被充分净化,有利于维持肠道组织结构,促进免疫功能,提高动物生产性能。2、小分子蛋白和小肽含量高,小肽(MW1000Dalton以下)含量占总蛋白的70%。研究表明蛋白质在消化道的降解产物大部分是以小肽被吸收,因而在日粮中添加本品可以提高蛋白消化吸收利用率达95%以上,大大促进氮以肽的形式吸收,提高饲料氮在体内沉积,小肽在肠道中容易和矿物元素结合成可溶性的螯合物而促进Ca、P、Cu、Zn、Fe、Mn、I、Se、Co等的吸收,促进动物生长。3、丰富的乳酸、醋酸和谷氨酸经发酵后乳酸含量高达3%以上,并含丰富的醋酸和谷氨酸,有利于维持和改善动物肠道健康,有助于控制腹泻。4、多种益生菌和消化酶本品经低温干燥而成,能保持各种消化酶的活性,含有大量的乳酸菌、酵母菌、醋酸菌、放线菌等多种益生菌,总菌数含量达108cfu/g以上。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肠道微生态平衡。5、具有生物活性成份和利于利用的糖富含寡肽、维生素和其他一些未知促生长因子在肠道内或通过上皮黏膜完整吸收后,可以在体内发挥其自身的生物活性作用。本品还含有大量的易于溶解于消化液的糖类,能够迅速为动物体吸收利用,所含的双糖可快速进入TCA循环为机体提供能量。

3. 如何判断发酵豆粕的好坏

  (1)感官判断:颜色淡黄色至灰黄色、气味为清香酵母味,不能有刺鼻的味道。
  (2)泡水判断:发酵过的产品泡水后应为悬浊液,久放后变糊甚至发臭(因为有菌,加水后会变质)。未发酵的豆粕必然是很快就澄清的。
  (3)氨基酸测定:发酵豆粕的氨基酸含量与豆粕应该是非常一致的,各氨基酸含量均上升10%左右。如果氨基酸特别高或谷氨酸、半胱氨酸含量特别高,就表明掺进了杂蛋白。
  (4)酸溶蛋白测定:此值应在6-10%为宜。过低说明没有发酵好,过高则可能掺杂。
  (5)杂菌数量不宜过多,黄曲霉毒素绝对不能超标。

如何判断发酵豆粕的好坏

4. 发酵豆粕的作用功效

1、具有独特的发酵芳香味,诱食性极佳,改善饲料风味,增加动物食欲,长期使用养成嗜好,提高动物采食量,促进生长、降低料耗;2、提供天然的酸化剂-乳酸、醋酸,不必另行添加饲料酸化剂,降低饲料成本;3、无抗原和抗营养因子,解决动物的营养性腹泻;4、调理和激活细胞和机体的整体活性,促进动物肠道绒毛的发育,促进幼龄动物胃肠道功能,提高防病抗病能力,促进动物的健康生长发育;5、高含量生物活性小肽蛋白,可以通过肠道粘膜直接吸收,转运速度快、吸收速率快、不易饱和;不存在与氨基酸吸收竞争,还能促进游离氨基酸的转运;小肽吸收耗能低,节省能量,提高蛋白利用率;6、补充大量活性益生菌,增强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害菌的生长,改善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减少疾病的发生;7、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抗生素的用量或替代部分抗生素,具有营养和提高免疫力的双重作用。

5. 发酵豆粕的使用量

添加比例可以依据饲养对象、饲养阶段和生理状态的不同需求(泌乳,抗应激,促生长等),决定使用量:1、全部替代乳清粉、代乳粉;2、全部替代鱼粉,且无组胺、无肌胃糜烂素;无高酸价;无高过氧比值;3、全部取代肠膜蛋白粉及40%的血浆蛋白粉,且无病菌污染的危险;4、优于豆粕等所有的植物性蛋白源。动物用量:乳猪10%-25%;中大猪5%-8%;种蛋禽10%-20%;淡水鱼5%-15%;仔猪5%-15%;哺乳母猪5%-10%;肉小禽5%-10%;鳜鳖海水鱼10%-20%;怀孕母猪5%-8%;牛羊5%-15%;虾蟹鳗10%-25%。

发酵豆粕的使用量

6. 发酵豆粕的坏处

豆粕是一种优秀的禽畜类饲料原料,在使用之前需要经过发酵去掉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发酵豆粕的坏处(缺点):制作发酵豆粕所使用的的发酵菌比较复杂,容易弄混;发酵豆粕相比较于豆粕的保存时间没有那么长。

一、发酵豆粕的坏处

豆粕是一种优秀的禽畜类饲料原料,在做成饲料之前需要经过发酵等一系列操作去掉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提高大豆中的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1、发酵豆粕的坏处

用发酵豆粕饲喂家畜一般没有坏处,因为它本身是一种优良的饲料原料,但是它具有一些缺点,比如经过发酵后其保存时间比不上普通的豆粕,同时在发酵的过程中由于发酵豆粕所使用的发酵菌类比较多样化,因此容易弄混,除此之外发酵豆粕与普通豆粕相比它的价格比较贵。

2、发酵豆粕的好处

(1)更加容易被禽畜所吸收,能够有效刺激禽畜消化道内的有益菌的繁殖,增加禽畜的消化能力,提升饲料的利用率。

(2)能够抑制消化道内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害病菌的繁殖,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

(3)发酵豆粕中包含有多种微生物酶类,可以促进禽畜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4)发酵豆粕中包含了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能够为禽畜的生长提供充足全面的营养。

(5)去除掉了抗营养因子,能够提高大豆中的蛋白原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禽畜的生长。

(6)发酵过后增加了饲料的适口性,能够提升禽畜的食欲。

二、发酵豆粕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1、配方一:豆粕1000kg、芽孢菌+酵母菌混合菌种5-10kg、营养培养基20kg、水350-400kg。

2、配方二:豆粕1000kg、水剂复合菌种Ⅰ组30kg、水剂复合菌种Ⅱ组60kg、营养培养基40kg、水250-300kg。

3、制作过程:将豆粕与配置好的发酵液按照比例放至发酵箱中混合,搅拌均匀后,密封发酵;发酵过后,放至混合罐中进行第二次发酵;发酵完毕后,将豆粕烘干粉碎,然后装袋打包。

7. 如何判断发酵豆粕的好坏?

2.1感官评判
  包括色泽、气味、细度。豆粕经过发酵、干燥后颜色变深,优质的发酵豆粕皆为棕黄色或浅黄褐色。如果颜色浅而与豆粕一致,有可能发酵程度不够或掺入其他浅色蛋白原料;如果颜色过深(如深褐色),则表明干燥过度,发生美拉德反应。发酵豆粕的气味根据菌种和生产工艺的不同,也略有差异,但均应无豆腥味和霉味。一般为酸香味(较浓郁),酸味较浓的产品是以乳酸菌发酵为主,该类产品损耗低、成本低、有机酸含量较高、诱食效果较好,可部分降解抗营养因子、粗蛋白一般可提高4-5%、消化吸收率较高。发酵豆粕的粉碎粒度不宜过细。粒度越细,产品中的活性成分损失就越多、眼观越不易判断是否产假。
  2.2常规理化分析
  常规理化指标(蛋白含量、水分、灰分、酸度等)在大多数饲料厂的实验室里都可以完成,根据这几个指标和感官指标,可以初步判定发酵豆粕质量的优劣和稳定性。蛋白含量一般都能够达到标准,建议各厂家检测发酵豆粕中真蛋白质的含量,简单判断是否产假。以去皮豆粕为原料生产发酵豆粕的真蛋白一般在44%~49%之间,但这也跟发酵产品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关,游离氨基酸高,真蛋白相应就会低些。厂家一般对发酵豆粕的水分含量不太注重,只要不超出标准就行。其实,不同厂家对制定发酵豆粕的水分含量标准上有很大的不同,可能会给部分用户造成误解。有些厂家灌输“水分低则产品有效物质多”这样的概念,其实不然,比如有两个产品:A水分12%,蛋白50%;B水分8%,蛋白50%。假如A将水分降到8%,则蛋白52.27%;B将水分升到12%,蛋白47.83%。从这个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出:水分高并不能代表产品有效物质少,相反,水分低,则需要进一步提高干燥温度或者延长干燥时间,不可避免会对活性物质造成破坏。发酵工艺的不成熟或菌种的选取不当的厂家,一般会以此方法来提高蛋白含量。豆粕通常含有5.5%~6.5%的总灰分。因为在发酵过程中,成品有一定的损耗,所以,发酵豆粕的粗灰分通常会比原料豆粕高一些。一般各厂家发酵豆粕的pH值在5左右,并不是pH越低的产品越好。
  2.3酸度
  采用滴定法测定,简单快速。发酵豆粕的酸度大于2%,过低则可能发酵程度不足或者发酵控制不当而产氨。
  2.4抗营养因子
  2.4.1抗原蛋白
  大豆抗原蛋白是一种热稳定性抗营养因子,是大豆中对动物(特别是幼龄动物)影响最大的一类物质。按离心时沉降系数和免疫学方法可将大豆蛋白质分为11S球蛋白(大豆球蛋白)和7S球蛋白(β和γ伴球蛋白),其中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是免疫原性最强的大豆抗原蛋白,两者共占大豆籽实总蛋白的65%~80% 。根据抗原蛋白特性建立了许多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分离及测定的方法,主要有:等电点沉淀法、冷沉淀法、盐析法、按离子强度不同而沉淀的分离法、免疫法。目前发酵豆粕厂家主要是通过SDS-PAGE聚丙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测定蛋白分子量分布大致情况。通过标准分子量图谱比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蛋白类抗营养因子的去除程度。使用ELISA方法和免疫扩散法对抗原蛋白进行定量测定。发酵豆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降解大豆抗原,但对于饲料厂而言,基本上都检测不了,只能靠厂家提供资料进行判断。就目前市场上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而言,抗原蛋白并不可能完全降解。但是很多厂家宣称其发酵豆粕是“零抗原”或者“无抗原”,标称抗原含量低于1mg/kg,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另外,某些发酵豆粕由于干燥温度过高,蛋白质不能提取,上样时蛋白质浓度很低,会出现SDS-PAGE显示蛋白降解很好的假象,此时我们可以通过福林酚法或改良的Lorry法检测水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如果水溶性蛋白含量很低,则说明产品有问题。
  2.4.2.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虽是热敏性因子,但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仍可达到2000TIU/g左右,优质发酵豆粕可以达到400TIU/g以下。一般可采用NY/T1103.2-2006的方法对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进行定量分析。
  2.5 发酵豆粕中小分子蛋白的含量测定
  发酵豆粕的另外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将豆粕中的大分子蛋白降解成为小分子蛋白,甚至降解成多肽和小肽,从而提高其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率和机体的免疫力。目前各厂家测定小分子蛋白使用的都是三氯乙酸(TCA-N)法,而部分发酵豆粕厂家利用此法测定的小分子蛋白却声称为“小肽”(小于1000道尔顿),而且未扣除非蛋白氮(NPN)和游离氨基酸,这是混淆概念的。一般用三氯乙酸(TCA-N)法测定的是发酵豆粕中的分子量小于10000Da的小分子蛋白物质,而非生物学家及动物营养学上真正具有“小肽”意义的肽类物质。分子量段在5000Da~180Da之间的称为“肽”,分子量段5000Da~3000Da 之间的肽称为“大肽”,分子量段在3000Da~1000Da之间的肽称为“多肽”,分子量段在1000Da~180Da之间的称为“小肽”、“寡肽”、“低聚肽”,也称为小分子活性多肽,一般由2~6个氨基酸组成。有些厂家为了提高产品粗蛋白含量、降低成本,在发酵前添加一些非蛋白氮(如尿素、蛋白精)类的物质。如果用此法检测小分子蛋白含量时,一定要注意检测非蛋白氮的含量。

如何判断发酵豆粕的好坏?

8. 豆粕发酵的介绍

豆粕发酵是一种让养殖户自己发酵豆粕自己使用的方法,可以避免烘干操作对活菌的损失,和营养成分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