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烛光》阅读题答案……急…急…急…

2024-05-13

1. 《小小的烛光》阅读题答案……急…急…急…

1。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学生相处的童真,以及做事的严谨与诚实,让他意志的韧度、理想的特质、情感的蓬勃上都处于一种年轻的状态。这与他外貌年龄不同,却毫不矛盾。


2。这小小的烛光是指桑先生,桑先生在作者看来是亲切和蔼,伴着他不断成长进步的导师,所以“温柔而美丽”,而对于桑先生精神品质的尊重与爱戴,也使桑先生成为作者的榜样,“亮在很高很高的地方”为作者照亮以后人生的路。
有,比如.....说个你的老师吧,夸她两句无私啊,怎样帮你取得了某件事的成功与进步。

《小小的烛光》阅读题答案……急…急…急…

2. 温柔烛光如何调色!!!!!各位急啊!

这个没法给你说,只有自己调

3. 关于张晓风名言的理解

1、张晓风 

出生年代: 1941年 
名人地位: 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名人名句: 
1.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生命是一项随时可以中 止的契约,爱情在最醇美的时候,却可以跨越生死。 
2.. 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 
3.我们所有的人,都拖延着不去生活,老是梦想着天边一座奇妙的珠瑰园,却偏偏不去欣赏今天就开放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4..“物理学家可以说,给我一个支点,一根杠杆,我就可 以把地球举起来。而我说,给我一个解释,我就可以再相信一次人世,我就可以接 纳历史,我就可以又义无反顾地拥抱这荒凉的城市” 
5.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6.文学有两个可贵的地方,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文字,那当然也有语言文字之后的思考方式。如果你不忠诚于你的语言,又不忠诚于你的文字,那就麻烦了 
7.你要保持一个完完整整不受伤的自己做什么用呢?你非要把你自己保卫得好好的不可吗?”人生世上,一颗心从擦伤、灼伤、冻伤、撞伤、压伤、扭伤,乃至到内伤,那能一点伤害都不受呢?如果关怀和爱就必须包括受伤,那么就不要完整,只要撕裂,基督不同于世人的,岂不正在那双钉痕宛在的受伤手掌吗?小女孩啊,只因年轻,只因一身光灿晶润的肌肤太完整,你就舍不得碰碰撞撞就害怕受创吗! 
8.在你想尽办法以为可以看到更多东西的时候,生命总还留下一段奥秘,是你想不通猜不透的 
9.并不是在每一个日子都想你,只是在一切美丽的,深沉的,心中洞然有所悟的刹那,便是我想你的时刻了 
10.爱一个人就是在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心底的一根弦。 
11.如果我们不能相爱,至少我们可以相容;如果我们不能互相谅解,至少我们可以互相理解 
个人生平: 

张晓风,笔名晓风,桑科,可叵,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它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作品富有人道精神,并蕴含爱国怀乡情感,近年因笃信基督教,流露出浓厚的宗教情绪。 她曾主编《论坛报》副刊、《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散文卷》。其作品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编剧金鼎奖、香港基督教文学奖、台湾文艺散文奖等。 

张晓风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叹人生的虚无,亦不沉溺于文字的晦涩,其字里行间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伟之气、侠士之风,而又不乏女子雅致、凄婉的纤细柔情。张晓风的文章里,有独立山顶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氲梅香中的梅妃,还有在红地待毯那端默默坚宁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读到汉代的史传、唐朝的诗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戏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来提升感性,视野上亦将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一双透视平常的慧眼,将琐碎枰凡的生活,品出美丽、典雅、温柔。 同时在戏剧领域也颇有贡献。自1971年至1977年,张晓风创作了《画爱》、《第五墙》、《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八部戏剧,她不仅创作戏剧,还亲自参加演出。她的戏剧具有浓郁的“现代”色彩。 

著有小说:《白手帕》、《红手帕》、《梅 兰 竹 菊》;科幻小说:《潘渡娜》;散文:《初雪》、《孤意与深情》、《她曾教过我》、《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那部车子》、《绿色的书筒》、《爱情篇》、《饮啄篇》、《衣履篇》、《春之怀古》、《步下红毯之后》、《圣经之拓片》、《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只因为年轻啊》、《地毯的那一端》、《大型家家酒》、《花之笔记》等。 

张晓风经典散文集有: 

地毯的那一端 初雪 孤意与深情 
她曾教过我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那部车子 
大型家家酒 绿色的书简 爱情篇 
饮啄篇 衣履篇 春之怀古 
花之笔记 步下红毯之后 圣诞之拓片 生命生命 
大音 母亲的羽衣 好艳丽的一块土 
种种有情 梅妃 一路行去 
情怀 替古人担忧 生活赋 
画睛 有些人 魔季 
回到家里 光环 雨天的书 
秋天·秋天 细细的潮音 小小的烛光 
归去 我喜欢 我有 
咏物篇 不能被增加的人 人物篇 
遇见 我在 第遇节 
月,阙也 情怀 描容 
矛盾篇(之一) 矛盾篇(之二) 矛盾篇(之三) 
只因为年轻啊 一句好话 
你要做什么 从你美丽的流域 回首风烟 
鼻子底下就是路 林中杂想 谁敢? 
眼种四则 动情二章 想要道谢的时刻 
幸亏 玉想 故事行 老师,这样,可以吗? 初心 
错误 河飞记 仗美执言 
值得欢喜赞叹的《欢喜赞叹》 溯洄 火中取莲 
张晓风文集下载地址:http://www.stupai.com/down/book/j/200604/1923.html 
书籍目录:作品文集+ 
《九十年散文选》、《三弦》、《大地之歌》、《小说教室》、《张晓风中华现代文学大系》、《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一九八九 ~ 二○○三‧散文卷》、《心系》、《文学选粹》、《他?她?》、《玉想》、《再生缘》、《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侧影好美》、《你还没有爱过》、《我在》、《我知道你是谁》、《步下红毯之后》、《武陵人》、《花之笔记》、《非非集》、《幽默五十三号》、《星星都已经到齐了》、《哲思小品》、《哭墙》、《桑科有话要说》、《祖母的宝盆》、《动物园中的祈祷室》、《问题小说》、《张晓风精选集》、《从你美丽的流域》、《第一篇诗》、《第五墙》、《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通菜与通婚》、《画爱》、《给你莹莹》、《乡音千里》、《黑纱》、《爱在深秋》、《愁乡石》、《舅妈只会说一句话》、《诗诗、晴晴与我》、《与爱同行》、《蜜蜜》、《晓风小说集》、《晓个风自选》等。《行道树》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 

自1971年至1977年,张晓风创作了《画爱》、《第五墙》、《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八部戏剧,她不仅创作戏剧,还亲自参加演出。她的戏剧具有浓郁的“现代”色彩。 

张晓风之谜! 
《行道树》一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作者张晓风。 
该文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最常见的行道树为刻画的主要对象,借树的自白,抒发了奉献者的胸襟。 
一疑问:知人论世,是阅读文章的好方法。张晓风是何许人也,写这篇文章时又有怎样的历史背景。 
张晓风,是不是和“胡风集团案”有点瓜葛? 
带着疑问,全面搜索。 

二:惊讶 
1、张晓风 
笔 名: 晓风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39 
民 族: 汉族 
湖北蕲春人。笔名晓风。民盟成员。高中毕业。1958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铝试验厂工人,北京市良种场农业工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室胡风的秘书、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室研究馆员。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传记文学《九死未悔——胡风传》和《我的父亲胡风》(2001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主编《我与胡风——胡风事件三十七人回忆》,编注《胡风路翎文学书简》,撰写《胡风年表简编》,散文《神交五十年,相见在九泉》、《风雨故人情》、《胡风和路翎》等。《胡风书信集》获1985年-1990年优秀图书奖。整理辑注的《胡风全集》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2、《行道树》作者张晓风 
出生年代:1941年 
名人地位: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名人名句: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生命是一项随时可以中止的契约,爱情在最醇美的时候,却可以跨越生死。 
个人生平: 
张晓风,笔名晓风,桑科,可叵,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作品富有人道精神,并蕴含爱国怀乡情感,近年因笃信基督教,流露出浓厚的宗教情绪。 她曾主编《论坛报》副刊、《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散文卷》。其作品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编剧金鼎奖、香港基督教文学奖、台湾文艺散文奖等。 
张晓风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叹人生的虚无,亦不沉溺于文字的晦涩,其字里行间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伟之气、侠士之风,而又不乏女子雅致、凄婉的纤细柔情。张晓风的文章里,有独立山顶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氲梅香中的梅妃,还有在红地待毯那端默默坚宁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读到汉代的史传、唐朝的诗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戏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来提升感性,视野上亦将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一双透视平常的慧眼,将琐碎枰凡的生活,品出美丽、典雅、温柔。 同时在戏剧领域也颇有贡献。自1971年至1977年,张晓风创作了《画爱》、《第五墙》、《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八部戏剧,她不仅创作戏剧,还亲自参加演出。她的戏剧具有浓郁的“现代”色彩。 
著有小说:《白手帕》、《红手帕》、《梅、兰、竹、菊》;科幻小说:《潘渡娜》;散文:《初雪》、《孤意与深情》、《她曾教过我》、《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那部车子》、《绿色的书筒》、《爱情篇》、《饮啄篇》、《衣履篇》、《春之怀古》、《步下红毯之后》、《圣经之拓片》、《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只因为年轻啊》、《地毯的那一端》、《大型家家酒》、《花之笔记》等。 

三:真相 两个张晓风。问题在于这两个太多相似,年龄、性别、生平等等。到底写《行道树》的张晓风与“胡风集团案”有没有关联? 

胡风集团案发生在1954年,这样推算,《行道树》作者张晓风在1954年是11岁,而且8岁就去了台湾,也就是16--18不可能在北京。所以《行道树》作者张晓风与胡风没有关系。 

四:感想 
也许以上的资料搜索对于《行道树》一课没有多大的帮助。可是作为一 名语文教师是应该有这方面的文学储备的。 
我喜欢这样的挖掘。 
语文教师的文化储备是蕴育教学机智的土壤!

关于张晓风名言的理解

4. 谁知道作者张晓风的资料?急用!!!!!

  1、张晓风

  出生年代:1941年
  名人地位: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名人名句: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生命是一项随时可以中止的契约,爱情在最醇美的时候,却可以跨越生死。
  个人生平:

  张晓风,笔名晓风,桑科,可叵,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作品富有人道精神,并蕴含爱国怀乡情感,近年因笃信基督教,流露出浓厚的宗教情绪。 她曾主编《论坛报》副刊、《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散文卷》。其作品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编剧金鼎奖、香港基督教文学奖、台湾文艺散文奖等。

  张晓风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叹人生的虚无,亦不沉溺于文字的晦涩,其字里行间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伟之气、侠士之风,而又不乏女子雅致、凄婉的纤细柔情。张晓风的文章里,有独立山顶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氲梅香中的梅妃,还有在红地待毯那端默默坚宁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读到汉代的史传、唐朝的诗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戏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来提升感性,视野上亦将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一双透视平常的慧眼,将琐碎枰凡的生活,品出美丽、典雅、温柔。 同时在戏剧领域也颇有贡献。自1971年至1977年,张晓风创作了《画爱》、《第五墙》、《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八部戏剧,她不仅创作戏剧,还亲自参加演出。她的戏剧具有浓郁的“现代”色彩。

  著有小说:《白手帕》、《红手帕》、《梅、兰、竹、菊》;科幻小说:《潘渡娜》;散文:《初雪》、《孤意与深情》、《她曾教过我》、《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那部车子》、《绿色的书筒》、《爱情篇》、《饮啄篇》、《衣履篇》、《春之怀古》、《步下红毯之后》、《圣经之拓片》、《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只因为年轻啊》、《地毯的那一端》、《大型家家酒》、《花之笔记》等。

  张晓风经典散文集有:

  地毯的那一端 初雪 孤意与深情
  她曾教过我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那部车子
  大型家家酒 绿色的书简 爱情篇
  饮啄篇 衣履篇 春之怀古
  花之笔记 步下红毯之后 圣诞之拓片
  大音 母亲的羽衣 好艳丽的一块土
  种种有情 梅妃 一路行去
  情怀 替古人担忧 生活赋
  画睛 有些人 魔季
  回到家里 光环 雨天的书
  秋天·秋天 细细的潮音 小小的烛光
  归去 我喜欢 我有
  咏物篇 不能被增加的人 人物篇
  遇见 我在 第遇节
  月,阙也 情怀 描容
  矛盾篇(之一) 矛盾篇(之二) 矛盾篇(之三)
  只因为年轻啊 一句好话 触目
  你要做什么 从你美丽的流域 回首风烟
  鼻子底下就是路 林中杂想 谁敢?
  眼种四则 动情二章 想要道谢的时刻
  幸亏 玉想 色识
  故事行 老师,这样,可以吗? 初心
  错误 河飞记 仗美执言
  值得欢喜赞叹的《欢喜赞叹》 溯洄 火中取莲

  2、张晓风

  笔  名: 晓风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39
  民  族: 汉族

  湖北蕲春人。笔名晓风。民盟成员。高中毕业。1958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铝试验厂工人,北京市良种场农业工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室胡风的秘书、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室研究馆员。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传记文学《九死未悔——胡风传》和《我的父亲胡风》(2001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主编《我与胡风——胡风事件三十七人回忆》,编注《胡风路翎文学书简》,撰写《胡风年表简编》,散文《神交五十年,相见在九泉》、《风雨故人情》、《胡风和路翎》等。《胡风书信集》获1985年-1990年优秀图书奖。整理辑注的《胡风全集》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照片
  http://baike.baidu.com/pic/2/11855227893658243_small.jpg

5. 张晓风的资料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 
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 
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善到圆融浑成的过程,但却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 
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 
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

张晓风的资料

6. 张晓风 那夜的烛光 读完之后感受是什么 速度!!!!!!!!可加悬赏!!!!!!!!

细细的潮音观后感

每到月盈之夜,我恍惚总能看见一幢筑在悬崖上的小木屋,正启开它的每一扇窗户,谛听远远近近的潮音。 
  而我们的心呢?似乎已经习惯于一个无声的世代了。只是,当满月的清辉投在水面上,细细的潮音便来撼动我们沉寂已久的心,我们的胸臆间遂又鼓荡着激昂的风声水响! 
  那是个夏天的中午,太阳晒得每一块石头都能烫人。我一个人撑着伞站在路旁等车。空气凝成一团不动的热气。而渐渐地,一个拉车的人从路的尽头走过来了。我从来没有看过走得这样慢的人。满车的重负使他的腰弯到几乎头脸要着地的程度。当他从我面前经过的时侯,我忽然发现有一滴像大雨点似的汗,从他的额际落在地上,然后,又是第二滴。我的心刹那间被抽得很紧,在没有看到那滴汗以前,我是同情他,及至发现了那滴汗,我立刻敬服他了——一个用筋肉和汗水灌溉着大地的人。好几年了,一想起来总觉得心情激动,总好像还能听到那滴汗水掷落在地上的巨响。 
  一个雪睛的早晨,我们站在合欢山的顶上,弯弯的涧水全都被积雪淤住。忽然,觉得故国冬天又回来了。一个台籍战士兴奋在跑了过来。 
  “前两天雪下得好深啊!有一公尺呢!我们走一步就铲一步雪。” 
  我俯身拾了一团雪,在那一盈握的莹白中,无数的往事闪烁,像雪粒中不定的阳光。 
  “我们在堆雪人呢。”那战士继续说,“还可以用来打雪仗呢!” 
  我望着他,却说不出一句话,也许只在一个地方看见一次雪景的人是比较有福的。只是万里外的客途中重见过的雪,却是一件悲惨的故事。我抬起头来,千峰壁直,松树在雪中固执地绿着。 
  到达麻疯病院的那个黄昏已经是非常疲倦了。走上石梯,简单的教堂便在夕晖中独立着。长廊上有几个年老的病人并坐,看见我们便一起都站了起来,久病的脸上闪亮着诚恳的笑容。 
  “平安。”他们的声音在平静中显出一种欢愉的特质。 
  “平安。”我们哽咽地回答,从来没有想到这样简单的字能有这样深刻的意义。 
  那是一个不能忘记的经验,本来是想去安慰人的,怎么也想不到反而被人安慰了。一群在疾病中和鄙视中延喘的人,一群可怜的不幸者,居然靠着信仰能笑出那样勇敢的笑容。至于夕阳中那安静、虔诚、而又完全饶恕的目光,对我们健康人的社会又是怎样一种责难啊! 
  还有一次,午夜醒来,后庭的月光正在涨潮,满园的林木都淹没在发亮的波澜里。我惊讶地坐起,完全不能置信地望着越来越浓的月光,一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快乐,还是忧愁。只觉得如小舟,悠然浮起,浮向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的青天,而微风里橄榄树细小的白花正飘着、落着,矮矮的通往后院的阶石在月光下被落花堆积得有如玉砌一般。我忍不住欢喜起来,活着真是一种极大的幸福——这种晶莹的夜,这样透明的月光,这样温柔的、落着花的树 
  生平读书,最让我感慨莫过廉颇的遭遇,在那样不被见用老年,他有着多少凄怆的徘徊。昔日赵国的大将,今日已是伏枥的老骥了。当使者来的时候,他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的苦心是何等悲哀。而终于还是受了谗言不能擢用,那悲哀就更深沉了。及至被楚国迎去了。黯淡的心情使他再没有立功的机运。终其后半生,只说了一句令人心酸的话:“我思用赵人。” 
  想想,在异国,在别人的宫廷里,在勾起舌头说另外一种语言的土地上,他过的是一种怎样落寂的日子啊!名将自古也许是真的不许见白头吧!当他叹道:“我想用我用惯的赵人”的时候,又意味着一个怎样古老、苍凉的故事!而当太史公记载这故事,我们在二千年后读这故事的时候,多少类似的剧本又在上演呢? 
  又在一次读韦庄的一首词,也为之激动了好几天。所谓“温柔敦厚”应该就是这种境界吧?那首词是写一个在暮春的小楼上独立凝望的女子,当她伤心不见远人的时候,只含蓄地说了一句话:“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不恨行人的忘归,只恨自己不曾行过千山万水,以致魂梦无从追随。那种如泣如诉的真情,那种不怨不艾的态度,给人一种凄惋低迷的感受,那是一则怎样古典式的爱情啊! 
  还有一出昆曲《思凡》,也令我震撼不已。我一直想找出它的的作者,但据说是不可能了。曾经请教了我非常敬服的一位老师,他也只说:“词是极好的词,作者却找不出来了,猜想起来大概是民间的东西。”我完全同意他的见解,这样拔山倒海的气势,斩铁截钉的意志,不是正统文人写得出来的。 
  当小尼赵色空立在无人的回廊上,两旁列着威严的罗汉,她却勇敢地唱着:“他与咱,咱与他,两下里多牵挂,冤家,怎能够成就了姻缘,就死在阎王殿前,由他把那碓来舂,锯来解,磨来挨,放在油锅里去炸。啊呀,由他。只见活人受罪,那曾见死鬼戴枷。啊呀,由他,只见活人受罪,那曾见死鬼戴枷,啊呀,由他火烧眉毛且顾眼下,”接着她一口气唱着,“那里有天下园林树木佛,那里有枝枝叶叶光明佛,那里有江湖两岸流沙佛,那里有八万四千弥陀佛。从今去把钟佛殿远离却,下山去寻一个少年哥哥,凭他打我、骂我、说我、笑我,一心不愿成佛,不念弥陀般若波罗。便愿生下一个小孩儿,却不道是快活煞了我。” 
  每听到这一须,我总觉得心血翻腾,久久不能平伏,几百年来,人们一直以为这是一个小尼姑思凡的故事。何尝想到这实在是极强烈的人文思想。那种人性的觉醒,那种向传统唾弃的勇气,那种不顾全世界鄙视而要开拓一个新世纪的意图,又岂是满园嗑瓜子的脸所能了解的? 
  一个残冬的早晨,车在冷风中前行,收割后空旷的禾田蔓延着。冷冷请清的阳光无力地照耀着。我木然面坐,翻着一本没有什么趣味的书。忽然,在低低的田野里,一片缤纷的世界跳跃而出。“那是什么。”我惊讶地问着自己,及至看清楚一大片杂色的杜鹃,却禁不住笑了起来。这种花原来是常常看到的,春天的校园里几乎没有一个石隙不被它占去的呢!在瑟缩的寒流季里,乍然相见的那份喜悦,却完全是另外一种境界了。甚至在初见那片灿烂的彩色时,直觉里中感到一种单纯的喜悦,还以为那是一把随手散开来的梦,被遗落在田间的呢!到底它是花呢?是梦呢?还是虹霓坠下时碎成的片段呢?或者,什么也不是,只是…… 
  博物馆时的黄色帷幕垂着,依稀地在提示着古老的帝王之色。陈列柜里的古物安静的深睡了,完全无视于落地窗外年轻的山峦。我轻轻地走过每件千年以上的古物,我的影子映在打蜡的地板上,旋又消失。而那些细腻朴拙的瓷器、气象恢宏的画轴、纸色半枯的刻本、温润暇的玉器,以及微现绿色的钟鼎,却凝然不动地闪着冷冷的光。隔着无情的玻璃,看这个幼稚的世纪。 
  望着那犹带中原泥土的故物,我的血忽然澎湃起来,走过历史,走过辉煌的传统,我发觉我竟是这样爱着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那对侯,莫名地想哭,仿佛一个贫穷的孩子,忽然在荒废的后园里发现了祖先留下来买宝物的坛子,上面写着“子孙万世,永宝勿替”。那时,才忽然知道自己是这样富有——而博物院肃穆着如同深沉的庙堂,使人有一种下拜的冲动。 
  在一本书,我看到史博士的照片。他穿着极简单的衣服,抱膝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背景是一片广漠无物的非洲土地,益发显出他的孤单。照画面的光线看来,那似乎是一个黄昏。他的眼睛在黯淡的日影中不容易看出是什么表情,只觉得他好像是在默想。我不能确实说出那张脸表现了一些什么,只知道那多筋的手臂和多纹的脸孔像大浪般,深深地冲击着我,或许他是在思念欧洲吧?大教堂里风琴的回响,歌剧院里的紫色帷幕也许仍模糊地浮在他的梦里。这时候,也许是该和海伦在玫魂园里喝下午茶的时候,是该和贵妇们谈济慈和尼采的时候。然而,他却在非洲,住在一群悲哀的、黑色的、病态的人群中,在赤道的阳光下,在低矮的窝棚里,他孤孤单单地爱着。 
  我骄傲,毕竟在当代三十二亿张脸孔中,有这样一张脸!那深沉、瘦削、疲倦、孤独而热切的脸,这或许是我们这贫穷的世纪中唯的一产生。 
  当这些事,像午夜的潮音来拍打岸石的时候,我的心便激动着。如果我们的血液从来没有流得更快一点,我们的眼睛从来没有燃得更亮一点,我们的灵魂从来没有升华得更高一点,日子将变得怎样灰黯而苍老啊! 
  不是常常有许多小小的事来叩打我们心灵的木屋吗?可是为什么我们老是听不见呢?我们是否已经世故得不能被感动了?让我们启开每一扇窗门,去谛听这细细的潮音,让我们久暗的心重新激起风声水声!

7. 求 张晓风 的《花之笔记》点评或感悟

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余光中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也有人称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这些中肯的评价是对她诗意散文的感性素描,也可以帮助我们赏读此文。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抓住花的异同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比喻:树上的花像小说,草花如诗,爬藤类花如散文,昙花如舞台剧,仙人掌花好像文学批评,水生花犹如极鲜润的泼墨画。这些贴切的描摹、奇特的比喻为我们挥洒出一幅意蕴悠远、花团锦簇的“百花图”。本文利用多角度摹状和想像丰富的比喻来写景状物,这正是我们写作中需要借

求 张晓风 的《花之笔记》点评或感悟

8. 名言名段+书名+作者+赏析!急急急急急!

1真正让我感到她生命终止的、她已离我而去永远不会再来的,既不是没有了呼吸,也不是心脏不再跳动,而是她那双不论何时何地、总在追随着我的、充满慈爱的目光,已经永远地关闭在她眼睑的后面,再也不会看着我了
——张洁《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

赏析: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总是钝钝的痛,我害怕有一天我也感受到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所以我会从现在开始,珍惜和家人的每一寸时光。这段话运用朴实而真挚的文字描画了关于母亲的很多场景,有感而发,感人至深。我想起泰勒说的:最不浪费时间的事,就是花时间和珍惜的人在一起。以此共勉。

2    大自然里很多事物都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人的心情。所以,不管采下花来是为了供在佛前或者是为了远方的友人,花永远是一种模样的。而在这一千年中,时间也如花朵一般,本身既没有改变,也就不会有错误,更因而不会有优伤了。 
    而我们人类,却不幸地刚好是相反的一类。所以我要这样说:“能够与错误和忧伤对抗的,在这世界上,恐怕也只有诗了。” 
——席慕容《夏天的日记》

赏析:总是这样让我怦然心动的文字,仿佛只是随手的几笔,却让我感受到她温柔的内心,就像这篇散文,有一点《如歌的行板》的意思。改变的只是人的心情,我能不能和她一样,只是用美丽的心情去生活呢。那样,我的生活会更加美丽吧。

3。如今我又打开这修补过的小锁,抚摸着里面一件年的宝物,贴补烂泥兵脚的美丽花纸,已减退了往日的光彩,小信封上的铅笔字,也已逐渐模糊得不能辨认了。可是我痛悼哥哥与幼弟的心,却是与日俱增,因为这些暗淡的事物,正告诉我他们离开我是一天比一天更远了。
——琦君《金盒子》

赏析: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难言的悲戚油然而生。作者的金盒子寄托了对哥哥和弟弟的思念,又何尝不寄托着对父母的感情呢?可是他们都逝去了,只余下“我”一人独自前行。用笔精当到位,表达了自己对父母、对兄弟深深的思恋之情。 

4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席慕容《桐花》
 
赏析:
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 

5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张晓风《春之怀古》

赏析:
张晓风的这段拟人让我怦然心动,我想起了我家的春天,想起小鸟在天空翱翔的画面。作者把鸟儿比作不好的数学家,丈量着天空,这种神奇的想象让我们每个人为之折服,写出了鸟儿的活泼灵动和春天的美好,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6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成熟》)
【赏析】:充满气势充满韵律又充满深刻含义的拟人排比句,让人忍不住读了又读,品了又品。成熟是光辉,是音响,是从容,是大气,是微笑,是淡漠,是厚实,是高度,而这些丰富的意向之后还带了关键的形容词,它们是“明亮而不刺眼的”“圆润而不腻耳的”,说明了成熟与它们的一些共通之处。

7美,可以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也可以在炸毁的大桥旁,可以在芳香扑鼻的鲜花上,也可以在风中跳动的烛光中;美,可以在超凡脱俗的维纳斯雕像上,也可以在那平凡少女的笑魇里。生与死处在两个世界,但美却可在生死边缘上闪闪发亮,这就是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至美。(《美的断想》)
【赏析】:这段话行文流畅,以一段极有气势的排比,增强了语势,充分强调了美无处不在的特点,美可以是无比恢弘的,也可以是无比平凡的,可以是充满生气的,也可以是残缺的。而作者最想说的,大概是“这就是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至美”。作者下笔如有神,读来只觉得唇齿生香,余味无穷。

8人站得高些,不但能有幸早些领略到希望的曙光,还能有幸发现生命的立体的诗篇,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这诗篇中的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标点。你可能没有成为一个美丽的词、一个引人注目的句子,一个惊叹号,但你依然是这生命的立体诗篇中的一个音节、一个停顿,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足以使你放弃前嫌,萌发为人类孕育新的歌声的兴致,为世界带来更多的诗意。
【赏析】:站在历史枝头,可以看得更高更全面,第二人称来写,显得更加亲切,又更能强调观点,仿佛作者是情不自禁说出站在历史枝头的诸多好处来。而关于成为音节成为停顿的部分,则让我恻然。即使我没有很大的成功,我也依然是这个世界这段历史的组成部分呢。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采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