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

2024-05-13

1. 什么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业绩评价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 对企业的经营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影响着企业的 生存与发展。随着历史的车轮迈入21世纪,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面临着挑战,由此,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

   一、传统的起因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性评价指标具有局限性
  传统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只包括财务性评价指标,并不包括非财务性评价指标。财务性评价指标主要指会计收益指标,如净利润、投资报酬率,虽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许多企业广泛应用,但随着企业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发展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性评价指标在实际当中却暴露出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公认会计准则(GAAP)下,会计收益的计算未考虑所有资本的成本,仅仅解释了债务资本的成本,然而却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众所周知,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本来源,一般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部分组成,权益资本成本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要素也具有机会成本。因此不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实质是虚增了利润,有可能误导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2.在应计制会计下,由于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相当的弹性,使得会计收益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单凭报表业绩决定经营者的实际工作绩效和报酬很可能是不恰当的。例如投资报酬率(ROI )虽然将企业获取的净利润与其所运用的资产联系起来了,但由于使用的会计估计,尤其是折旧与存货计价方法会影响企业盈利及其使用的净资产,进而影响ROI, 因此也具有许多缺陷。
  3.在使未来的增长得以实现或者导致未来企业的增长难以实现的无形影响的反映方面,财务评价指标显得力不从心。也就是说,许多有利于或不利于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的影响,因为不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而无法包含于净利润当中,例如成功地开发了一项新产品,或损失了主要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可能都对目前及未来的净利润有重大的影响,却未能立即得到反映。
  4.会计收益是一种“短视指标”,利润的增加并不一定就导致现金流量的同步增加。片面强调利润容易造成经营者为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的短期行为,可能助长企业管理当局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使得企业经营者不愿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资本投资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也就是说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当局不重视科技开发、产品开发、人才开发,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从而与企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基本目标相背离。
  5.由于物价变动的影响,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业绩评价的方法会使不同币值的金额混合在一起。虽然理论上可利用一些新的财务指标,如现金流量将传统的会计信息加以调整,以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然而在实务上却遇到客观性与可靠性问题。
  二、现代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特点——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结合非财务性指标
  近几年战略管理理论使人们意识到仅运用财务指标评价公司业绩是不足,相比之下非财务指标更能促使企业改进管理。因此,一个完整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应该是财务评价指标与非财务评价指标的有机结合。从国内外目前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完整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种非财务评价指标:
  1.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经营业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在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对于企业而言尤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际调查表明,市场占有率在众多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中雄居榜首。
  2.产品品质。产品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水平。产品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产品在生产阶段符合企业制造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另一方面是指产品在售后阶段符合客户使用要求而表现出的品质。它可以通过废品率和顾客退货率这两个计量指标加以综合反映。
  3.员工积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受到批评的原因之一在于忽略了对员工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积极性以及培训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如果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在公司中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创新能力。前已述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重心正由实物资本转向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因此在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应该关注企业的诸如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其中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开发和创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方面的能力。
  5.顾客满意程度。该因素指的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不断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不仅仅是在质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花色品种等其他方面。
  三、不同阶段应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
  一个典型的工商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由于企业的这四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财务目标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应该结合企业其时所处的阶段进行正确评价。一般而言,应该是不同阶段应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
  1.当企业处于创业阶段时,非财务事项,例如开发新产品,设立组织机构,可能比任何财务性指标更为重要。在企业创始阶段,如何以有限的经济资源占据市场上的有利地位通常是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因此,销售收入的增长以及营业活动现金流量,通常经其它的财务性业绩评价指标显得更重要。
  2.在企业进入成长阶段时,虽然仍应该注意销售收入的增长,但同时也应该考虑企业的盈利率与资金管理效率(如ROI), 以求得收入与报酬率之间的平衡。当资金变得越来越容易取得时,营业活动现金流量也变得相对不重要了。
  3.当企业步入成熟阶段时, 其主要考虑的是资产与股东权益的ROI,只有仔细地运用资产及相关的现金流量,注重盈利率,才能获得较高的报酬率。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经营者必须监控所有的财务性评价指标,企业才可能保持活力,免于老化。
  4.当企业步入衰退阶段时,现金流量就变得再度重要了,企业经营者必须仔细地评价各项有利于增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投资,以获得最大的资产报酬,长期性的财务性绩效指标例如ROI 或剩余盈余则相对的变得较不重要。
    四、主要经营业绩评价办法与模型概述
  (一)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的EVA系统EVA是一种管理绩效财务评定方法,默顿·米勒(Merton H.Miller)和弗兰科·莫迪里阿尼(Franeo Modigliani)把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第一次应用于公司财务,把企业的经济模型和NPV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工具,并且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以便把EVA作为一个度量业绩的指标和建立激励制度的基础,以使管理者的行为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乔尔·斯特恩(Joel M.Stern)和G·班纳特·斯图尔特(G.Bennett Stewart)将该理论突破并加以完善,表述成一个容易理解的体系,以便于管理人员用来指导公司的资源配置。这就是目前国内外广泛流行的美国纽约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所提出的EVA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EVA的基本原理是指税后经营利润再减去债务和股权的成本。剩下的利润可能超过或者少于全部资金的成本,而这才是这些资金在给定时间内创造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也就是剩余收入或经济利润。其基本计算公式为:EVA=NOPAT-C%×TC。其中,NOPAT是税后净经营利润,C%是资金成本系数,TC是使用的全部资金。
     EVA指标首先在美国得到迅速推广,以“可口可乐”、“AT&T”等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公司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将EVA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引入公司的内部管理之中,并将EVA最大化作为公司目标。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在上述公司成功经验的示范效应下,许多大公司也相继引入了EVA。目前,EVA已经被“可口可乐”、“西门子”等全球400多家公司所采用,美国《财富》杂志称EVA为当今最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同时麦肯锡、毕马威等管理、会计咨询公司也开始提供EVA咨询服务。EVA还受到高盛、CS第一波士顿等投资银行的分析家和基金经理的欢迎,认为用未来预期EVA解释公司股票价格比每股收益或净资产收益率好,希望根据EVA投资来赚取超额收益。
    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相比,EVA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明显的优越性:EVA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限制,其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做出适度调整,以获取相对准确的数据,从而降低了会计准则引起的经营绩效扭曲现象;EVA将业绩评价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联系起来,使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在矛盾和协调中取得一致,也克服了经营者的利润粉饰行为;EVA提供了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企业内部的资本预算以及管理者绩效评估的测定和分析工具,从而将不同资本规模、不同资本结构、不同经营风险的企业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业绩评价;由于EVA指标体系涵盖了各个管理层次,这使得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能够很好地将各个部门长、中、短期的目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EVA的管理强调权力的有效分散,可以避免控制层次过多带来的弊端,同时促进组织结构“扁平化”,增强组织及其经营管理的灵活性,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与有效性。因此,EVA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业绩评价工具在美、英等国备受关注。但EVA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计算EVA所进行的必要调整可能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EVA评价方法过分强调了经营成果的业绩,并主张将EVA作为决定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报酬的唯一指标,这样单纯地运用EVA指标也常常难以识别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EVA是一种财务指标,缺乏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
     (二)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卡 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的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创始人兼总裁戴维·诺顿(David Norton),在总结了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92年首先提出了平衡记分卡。它是通过建立一整套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将公司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目标和业绩指标,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竞争状况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评价的一种业绩评价方法。
     据Gartner Group的调查显示: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1000位公司中,有70%的公司采用了平衡记分卡系统。像Champion International,AT&T,AUstate和Apple Computer通过使用平衡记分卡,将经理层的注意力集中在逐月和逐日的行为项目上。从平衡记分卡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内部经营流程(Process)、学习和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财务维度,平衡记分卡要求根据企业所处发展时期或阶段的不同,相应地选择财务业绩计量指标,包括利润、投资回报(ROI)、经济增加值(EVA)等。此处所指的财务指标是一种综合指标,其他三个方面的改善必须反映在财务指标上。从这一意义上看,财务方面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出发点和归宿。顾客维度,企业以顾客为中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把顾客方面核心的衡量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新顾客赢得率、顾客回报时间、顾客利润、老顾客留住率以及目标市场份额等。这些指标可以系统地反映企业在市场中为客户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处于什么样的竞争地位。内部经营流程,内部经营流程是指企业以顾客需求为起点,投入各种原材料到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内部经营流程是企业改善其经营业绩的重点,顾客满意度、股东价值的实现都要从内部经营流程中获得支持。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指标。学习和成长,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信息系统和组织程序。强调员工的能力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结果。为了适应新的挑战,不仅职工必须通过不断的自身学习和组织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而且企业管理当局也必须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改善企业内部的信息传导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学习与成长。这一维度包括的指标主要有雇员能力、组织适应变化的能力等。
  平衡记分卡的其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由一系列因果链贯穿起来的一个整体,展示了业绩和业绩动因之间的关系,而确认并有效地管理这一因果关系是平衡记分卡的主要特征。四个视角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每一个视角不仅包括具体的目标,而且包括为达到每一目标而的评价方法。而这些目标与评价方法的构建,是在公司远景和战略框架的统领下完成的。平衡记分卡具有明显的优点,表现在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机平衡;二是实现了战略目标的管理,并进一步将战略目标进行战术转化;三是实现了不同业绩评价角度间的紧密联系和有机地融合,共同支持企业的战略。然而,平衡记分卡也同样存在局限,非财务指标难以量化,如学习、成长与创新都是很宽泛的概念,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单独界定一个方面比较困难的。作为一种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平衡记分卡的实施可能会遇到各业务部门对采用新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抵制(组织变革的阻力),此外还会遇到非财务指标不能和经营成果紧密结合,各利益主体对财务指标的看重所带来的压力等问题。由于四个维度未能包括公司实际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供应商、社区、政府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未能在其中得到反映,同时,目标多元化也不利于企业果断地制定决策。

什么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

2. 什么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业绩评价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 对企业的经营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影响着企业的 生存与发展。随着历史的车轮迈入21世纪,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面临着挑战,由此,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

   一、传统的起因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性评价指标具有局限性
  传统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只包括财务性评价指标,并不包括非财务性评价指标。财务性评价指标主要指会计收益指标,如净利润、投资报酬率,虽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许多企业广泛应用,但随着企业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发展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性评价指标在实际当中却暴露出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公认会计准则(GAAP)下,会计收益的计算未考虑所有资本的成本,仅仅解释了债务资本的成本,然而却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众所周知,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本来源,一般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部分组成,权益资本成本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要素也具有机会成本。因此不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实质是虚增了利润,有可能误导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2.在应计制会计下,由于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相当的弹性,使得会计收益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单凭报表业绩决定经营者的实际工作绩效和报酬很可能是不恰当的。例如投资报酬率(ROI )虽然将企业获取的净利润与其所运用的资产联系起来了,但由于使用的会计估计,尤其是折旧与存货计价方法会影响企业盈利及其使用的净资产,进而影响ROI, 因此也具有许多缺陷。
  3.在使未来的增长得以实现或者导致未来企业的增长难以实现的无形影响的反映方面,财务评价指标显得力不从心。也就是说,许多有利于或不利于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的影响,因为不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而无法包含于净利润当中,例如成功地开发了一项新产品,或损失了主要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可能都对目前及未来的净利润有重大的影响,却未能立即得到反映。
  4.会计收益是一种“短视指标”,利润的增加并不一定就导致现金流量的同步增加。片面强调利润容易造成经营者为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的短期行为,可能助长企业管理当局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使得企业经营者不愿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资本投资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也就是说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当局不重视科技开发、产品开发、人才开发,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从而与企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基本目标相背离。
  5.由于物价变动的影响,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业绩评价的方法会使不同币值的金额混合在一起。虽然理论上可利用一些新的财务指标,如现金流量将传统的会计信息加以调整,以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然而在实务上却遇到客观性与可靠性问题。
  二、现代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特点——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结合非财务性指标
  近几年战略管理理论使人们意识到仅运用财务指标评价公司业绩是不足,相比之下非财务指标更能促使企业改进管理。因此,一个完整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应该是财务评价指标与非财务评价指标的有机结合。从国内外目前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完整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种非财务评价指标:
  1.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经营业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在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对于企业而言尤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际调查表明,市场占有率在众多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中雄居榜首。
  2.产品品质。产品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水平。产品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产品在生产阶段符合企业制造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另一方面是指产品在售后阶段符合客户使用要求而表现出的品质。它可以通过废品率和顾客退货率这两个计量指标加以综合反映。
  3.员工积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受到批评的原因之一在于忽略了对员工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积极性以及培训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如果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在公司中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创新能力。前已述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重心正由实物资本转向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因此在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应该关注企业的诸如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其中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开发和创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方面的能力。
  5.顾客满意程度。该因素指的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不断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不仅仅是在质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花色品种等其他方面。
  三、不同阶段应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
  一个典型的工商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由于企业的这四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财务目标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应该结合企业其时所处的阶段进行正确评价。一般而言,应该是不同阶段应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
  1.当企业处于创业阶段时,非财务事项,例如开发新产品,设立组织机构,可能比任何财务性指标更为重要。在企业创始阶段,如何以有限的经济资源占据市场上的有利地位通常是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因此,销售收入的增长以及营业活动现金流量,通常经其它的财务性业绩评价指标显得更重要。
  2.在企业进入成长阶段时,虽然仍应该注意销售收入的增长,但同时也应该考虑企业的盈利率与资金管理效率(如ROI), 以求得收入与报酬率之间的平衡。当资金变得越来越容易取得时,营业活动现金流量也变得相对不重要了。
  3.当企业步入成熟阶段时, 其主要考虑的是资产与股东权益的ROI,只有仔细地运用资产及相关的现金流量,注重盈利率,才能获得较高的报酬率。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经营者必须监控所有的财务性评价指标,企业才可能保持活力,免于老化。
  4.当企业步入衰退阶段时,现金流量就变得再度重要了,企业经营者必须仔细地评价各项有利于增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投资,以获得最大的资产报酬,长期性的财务性绩效指标例如ROI 或剩余盈余则相对的变得较不重要。
    四、主要经营业绩评价办法与模型概述
  (一)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的EVA系统EVA是一种管理绩效财务评定方法,默顿·米勒(Merton H.Miller)和弗兰科·莫迪里阿尼(Franeo Modigliani)把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第一次应用于公司财务,把企业的经济模型和NPV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工具,并且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以便把EVA作为一个度量业绩的指标和建立激励制度的基础,以使管理者的行为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乔尔·斯特恩(Joel M.Stern)和G·班纳特·斯图尔特(G.Bennett Stewart)将该理论突破并加以完善,表述成一个容易理解的体系,以便于管理人员用来指导公司的资源配置。这就是目前国内外广泛流行的美国纽约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所提出的EVA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EVA的基本原理是指税后经营利润再减去债务和股权的成本。剩下的利润可能超过或者少于全部资金的成本,而这才是这些资金在给定时间内创造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也就是剩余收入或经济利润。其基本计算公式为:EVA=NOPAT-C%×TC。其中,NOPAT是税后净经营利润,C%是资金成本系数,TC是使用的全部资金。
     EVA指标首先在美国得到迅速推广,以“可口可乐”、“AT&T”等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公司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将EVA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引入公司的内部管理之中,并将EVA最大化作为公司目标。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在上述公司成功经验的示范效应下,许多大公司也相继引入了EVA。目前,EVA已经被“可口可乐”、“西门子”等全球400多家公司所采用,美国《财富》杂志称EVA为当今最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同时麦肯锡、毕马威等管理、会计咨询公司也开始提供EVA咨询服务。EVA还受到高盛、CS第一波士顿等投资银行的分析家和基金经理的欢迎,认为用未来预期EVA解释公司股票价格比每股收益或净资产收益率好,希望根据EVA投资来赚取超额收益。
    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相比,EVA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明显的优越性:EVA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限制,其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做出适度调整,以获取相对准确的数据,从而降低了会计准则引起的经营绩效扭曲现象;EVA将业绩评价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联系起来,使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在矛盾和协调中取得一致,也克服了经营者的利润粉饰行为;EVA提供了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企业内部的资本预算以及管理者绩效评估的测定和分析工具,从而将不同资本规模、不同资本结构、不同经营风险的企业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业绩评价;由于EVA指标体系涵盖了各个管理层次,这使得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能够很好地将各个部门长、中、短期的目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EVA的管理强调权力的有效分散,可以避免控制层次过多带来的弊端,同时促进组织结构“扁平化”,增强组织及其经营管理的灵活性,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与有效性。因此,EVA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业绩评价工具在美、英等国备受关注。但EVA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计算EVA所进行的必要调整可能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EVA评价方法过分强调了经营成果的业绩,并主张将EVA作为决定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报酬的唯一指标,这样单纯地运用EVA指标也常常难以识别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EVA是一种财务指标,缺乏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
     (二)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卡 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的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创始人兼总裁戴维·诺顿(David Norton),在总结了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92年首先提出了平衡记分卡。它是通过建立一整套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将公司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目标和业绩指标,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竞争状况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评价的一种业绩评价方法。
     据Gartner Group的调查显示: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1000位公司中,有70%的公司采用了平衡记分卡系统。像Champion International,AT&T,AUstate和Apple Computer通过使用平衡记分卡,将经理层的注意力集中在逐月和逐日的行为项目上。从平衡记分卡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内部经营流程(Process)、学习和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财务维度,平衡记分卡要求根据企业所处发展时期或阶段的不同,相应地选择财务业绩计量指标,包括利润、投资回报(ROI)、经济增加值(EVA)等。此处所指的财务指标是一种综合指标,其他三个方面的改善必须反映在财务指标上。从这一意义上看,财务方面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出发点和归宿。顾客维度,企业以顾客为中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把顾客方面核心的衡量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新顾客赢得率、顾客回报时间、顾客利润、老顾客留住率以及目标市场份额等。这些指标可以系统地反映企业在市场中为客户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处于什么样的竞争地位。内部经营流程,内部经营流程是指企业以顾客需求为起点,投入各种原材料到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内部经营流程是企业改善其经营业绩的重点,顾客满意度、股东价值的实现都要从内部经营流程中获得支持。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指标。学习和成长,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信息系统和组织程序。强调员工的能力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结果。为了适应新的挑战,不仅职工必须通过不断的自身学习和组织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而且企业管理当局也必须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改善企业内部的信息传导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学习与成长。这一维度包括的指标主要有雇员能力、组织适应变化的能力等。
  平衡记分卡的其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由一系列因果链贯穿起来的一个整体,展示了业绩和业绩动因之间的关系,而确认并有效地管理这一因果关系是平衡记分卡的主要特征。四个视角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每一个视角不仅包括具体的目标,而且包括为达到每一目标而的评价方法。而这些目标与评价方法的构建,是在公司远景和战略框架的统领下完成的。平衡记分卡具有明显的优点,表现在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机平衡;二是实现了战略目标的管理,并进一步将战略目标进行战术转化;三是实现了不同业绩评价角度间的紧密联系和有机地融合,共同支持企业的战略。然而,平衡记分卡也同样存在局限,非财务指标难以量化,如学习、成长与创新都是很宽泛的概念,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单独界定一个方面比较困难的。作为一种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平衡记分卡的实施可能会遇到各业务部门对采用新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抵制(组织变革的阻力),此外还会遇到非财务指标不能和经营成果紧密结合,各利益主体对财务指标的看重所带来的压力等问题。由于四个维度未能包括公司实际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供应商、社区、政府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未能在其中得到反映,同时,目标多元化也不利于企业果断地制定决策。

3. 什么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业绩评价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 对企业的经营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影响着企业的 生存与发展。随着历史的车轮迈入21世纪,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面临着挑战,由此,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x0d\x0a\x0d\x0a   一、传统的起因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性评价指标具有局限性\x0d\x0a  传统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只包括财务性评价指标,并不包括非财务性评价指标。财务性评价指标主要指会计收益指标,如净利润、投资报酬率,虽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许多企业广泛应用,但随着企业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发展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性评价指标在实际当中却暴露出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x0d\x0a  1.在公认会计准则(GAAP)下,会计收益的计算未考虑所有资本的成本,仅仅解释了债务资本的成本,然而却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众所周知,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本来源,一般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部分组成,权益资本成本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要素也具有机会成本。因此不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实质是虚增了利润,有可能误导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x0d\x0a  2.在应计制会计下,由于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相当的弹性,使得会计收益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单凭报表业绩决定经营者的实际工作绩效和报酬很可能是不恰当的。例如投资报酬率(ROI )虽然将企业获取的净利润与其所运用的资产联系起来了,但由于使用的会计估计,尤其是折旧与存货计价方法会影响企业盈利及其使用的净资产,进而影响ROI, 因此也具有许多缺陷。\x0d\x0a  3.在使未来的增长得以实现或者导致未来企业的增长难以实现的无形影响的反映方面,财务评价指标显得力不从心。也就是说,许多有利于或不利于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的影响,因为不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而无法包含于净利润当中,例如成功地开发了一项新产品,或损失了主要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可能都对目前及未来的净利润有重大的影响,却未能立即得到反映。\x0d\x0a  4.会计收益是一种“短视指标”,利润的增加并不一定就导致现金流量的同步增加。片面强调利润容易造成经营者为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的短期行为,可能助长企业管理当局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使得企业经营者不愿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资本投资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也就是说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当局不重视科技开发、产品开发、人才开发,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从而与企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基本目标相背离。\x0d\x0a  5.由于物价变动的影响,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业绩评价的方法会使不同币值的金额混合在一起。虽然理论上可利用一些新的财务指标,如现金流量将传统的会计信息加以调整,以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然而在实务上却遇到客观性与可靠性问题。\x0d\x0a  二、现代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特点——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结合非财务性指标\x0d\x0a  近几年战略管理理论使人们意识到仅运用财务指标评价公司业绩是不足,相比之下非财务指标更能促使企业改进管理。因此,一个完整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应该是财务评价指标与非财务评价指标的有机结合。从国内外目前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完整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种非财务评价指标:\x0d\x0a  1.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经营业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在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对于企业而言尤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际调查表明,市场占有率在众多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中雄居榜首。\x0d\x0a  2.产品品质。产品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水平。产品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产品在生产阶段符合企业制造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另一方面是指产品在售后阶段符合客户使用要求而表现出的品质。它可以通过废品率和顾客退货率这两个计量指标加以综合反映。\x0d\x0a  3.员工积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受到批评的原因之一在于忽略了对员工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积极性以及培训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如果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在公司中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x0d\x0a  4.创新能力。前已述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重心正由实物资本转向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因此在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应该关注企业的诸如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其中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开发和创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方面的能力。\x0d\x0a  5.顾客满意程度。该因素指的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不断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不仅仅是在质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花色品种等其他方面。\x0d\x0a  三、不同阶段应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x0d\x0a  一个典型的工商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由于企业的这四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财务目标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应该结合企业其时所处的阶段进行正确评价。一般而言,应该是不同阶段应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x0d\x0a  1.当企业处于创业阶段时,非财务事项,例如开发新产品,设立组织机构,可能比任何财务性指标更为重要。在企业创始阶段,如何以有限的经济资源占据市场上的有利地位通常是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因此,销售收入的增长以及营业活动现金流量,通常经其它的财务性业绩评价指标显得更重要。\x0d\x0a  2.在企业进入成长阶段时,虽然仍应该注意销售收入的增长,但同时也应该考虑企业的盈利率与资金管理效率(如ROI), 以求得收入与报酬率之间的平衡。当资金变得越来越容易取得时,营业活动现金流量也变得相对不重要了。\x0d\x0a  3.当企业步入成熟阶段时, 其主要考虑的是资产与股东权益的ROI,只有仔细地运用资产及相关的现金流量,注重盈利率,才能获得较高的报酬率。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经营者必须监控所有的财务性评价指标,企业才可能保持活力,免于老化。\x0d\x0a  4.当企业步入衰退阶段时,现金流量就变得再度重要了,企业经营者必须仔细地评价各项有利于增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投资,以获得最大的资产报酬,长期性的财务性绩效指标例如ROI 或剩余盈余则相对的变得较不重要。\x0d\x0a    四、主要经营业绩评价办法与模型概述\x0d\x0a  (一)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的EVA系统EVA是一种管理绩效财务评定方法,默顿·米勒(Merton H.Miller)和弗兰科·莫迪里阿尼(Franeo Modigliani)把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第一次应用于公司财务,把企业的经济模型和NPV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工具,并且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以便把EVA作为一个度量业绩的指标和建立激励制度的基础,以使管理者的行为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乔尔·斯特恩(Joel M.Stern)和G·班纳特·斯图尔特(G.Bennett Stewart)将该理论突破并加以完善,表述成一个容易理解的体系,以便于管理人员用来指导公司的资源配置。这就是目前国内外广泛流行的美国纽约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所提出的EVA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EVA的基本原理是指税后经营利润再减去债务和股权的成本。剩下的利润可能超过或者少于全部资金的成本,而这才是这些资金在给定时间内创造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也就是剩余收入或经济利润。其基本计算公式为:EVA=NOPAT-C%×TC。其中,NOPAT是税后净经营利润,C%是资金成本系数,TC是使用的全部资金。\x0d\x0a     EVA指标首先在美国得到迅速推广,以“可口可乐”、“AT&T”等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公司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将EVA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引入公司的内部管理之中,并将EVA最大化作为公司目标。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在上述公司成功经验的示范效应下,许多大公司也相继引入了EVA。目前,EVA已经被“可口可乐”、“西门子”等全球400多家公司所采用,美国《财富》杂志称EVA为当今最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同时麦肯锡、毕马威等管理、会计咨询公司也开始提供EVA咨询服务。EVA还受到高盛、CS第一波士顿等投资银行的分析家和基金经理的欢迎,认为用未来预期EVA解释公司股票价格比每股收益或净资产收益率好,希望根据EVA投资来赚取超额收益。\x0d\x0a    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相比,EVA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明显的优越性:EVA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限制,其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做出适度调整,以获取相对准确的数据,从而降低了会计准则引起的经营绩效扭曲现象;EVA将业绩评价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联系起来,使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在矛盾和协调中取得一致,也克服了经营者的利润粉饰行为;EVA提供了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企业内部的资本预算以及管理者绩效评估的测定和分析工具,从而将不同资本规模、不同资本结构、不同经营风险的企业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业绩评价;由于EVA指标体系涵盖了各个管理层次,这使得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能够很好地将各个部门长、中、短期的目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EVA的管理强调权力的有效分散,可以避免控制层次过多带来的弊端,同时促进组织结构“扁平化”,增强组织及其经营管理的灵活性,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与有效性。因此,EVA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业绩评价工具在美、英等国备受关注。但EVA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计算EVA所进行的必要调整可能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EVA评价方法过分强调了经营成果的业绩,并主张将EVA作为决定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报酬的唯一指标,这样单纯地运用EVA指标也常常难以识别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EVA是一种财务指标,缺乏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x0d\x0a     (二)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卡 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的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创始人兼总裁戴维·诺顿(David Norton),在总结了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92年首先提出了平衡记分卡。它是通过建立一整套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将公司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目标和业绩指标,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竞争状况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评价的一种业绩评价方法。\x0d\x0a     据Gartner Group的调查显示: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1000位公司中,有70%的公司采用了平衡记分卡系统。像Champion International,AT&T,AUstate和Apple Computer通过使用平衡记分卡,将经理层的注意力集中在逐月和逐日的行为项目上。从平衡记分卡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内部经营流程(Process)、学习和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财务维度,平衡记分卡要求根据企业所处发展时期或阶段的不同,相应地选择财务业绩计量指标,包括利润、投资回报(ROI)、经济增加值(EVA)等。此处所指的财务指标是一种综合指标,其他三个方面的改善必须反映在财务指标上。从这一意义上看,财务方面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出发点和归宿。顾客维度,企业以顾客为中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把顾客方面核心的衡量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新顾客赢得率、顾客回报时间、顾客利润、老顾客留住率以及目标市场份额等。这些指标可以系统地反映企业在市场中为客户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处于什么样的竞争地位。内部经营流程,内部经营流程是指企业以顾客需求为起点,投入各种原材料到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内部经营流程是企业改善其经营业绩的重点,顾客满意度、股东价值的实现都要从内部经营流程中获得支持。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指标。学习和成长,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信息系统和组织程序。强调员工的能力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结果。为了适应新的挑战,不仅职工必须通过不断的自身学习和组织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而且企业管理当局也必须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改善企业内部的信息传导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学习与成长。这一维度包括的指标主要有雇员能力、组织适应变化的能力等。\x0d\x0a  平衡记分卡的其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由一系列因果链贯穿起来的一个整体,展示了业绩和业绩动因之间的关系,而确认并有效地管理这一因果关系是平衡记分卡的主要特征。四个视角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每一个视角不仅包括具体的目标,而且包括为达到每一目标而的评价方法。而这些目标与评价方法的构建,是在公司远景和战略框架的统领下完成的。平衡记分卡具有明显的优点,表现在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机平衡;二是实现了战略目标的管理,并进一步将战略目标进行战术转化;三是实现了不同业绩评价角度间的紧密联系和有机地融合,共同支持企业的战略。然而,平衡记分卡也同样存在局限,非财务指标难以量化,如学习、成长与创新都是很宽泛的概念,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单独界定一个方面比较困难的。作为一种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平衡记分卡的实施可能会遇到各业务部门对采用新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抵制(组织变革的阻力),此外还会遇到非财务指标不能和经营成果紧密结合,各利益主体对财务指标的看重所带来的压力等问题。由于四个维度未能包括公司实际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供应商、社区、政府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未能在其中得到反映,同时,目标多元化也不利于企业果断地制定决策。

什么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

4. 什么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
  业绩评价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 对企业的经营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影响着企业的 生存与发展。
  随着历史的车轮迈入21世纪,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面临着挑战,由此,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
    一、传统的起因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性评价指标具有局限性
  传统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只包括财务性评价指标,并不包括非财务性评价指标。
   
  财务性评价指标主要指会计收益指标,如净利润、投资报酬率,虽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许多企业广泛应用,但随着企业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发展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性评价指标在实际当中却暴露出许多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公认会计准则(GAAP)下,会计收益的计算未考虑所有资本的成本,仅仅解释了债务资本的成本,然而却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
  众所周知,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本来源,一般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部分组成,权益资本成本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要素也具有机会成本。
  因此不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实质是虚增了利润,有可能误导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2.在应计制会计下,由于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相当的弹性,使得会计收益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单凭报表业绩决定经营者的实际工作绩效和报酬很可能是不恰当的。
  例如投资报酬率(ROI )虽然将企业获取的净利润与其所运用的资产联系起来了,但由于使用的会计估计,尤其是折旧与存货计价方法会影响企业盈利及其使用的净资产,进而影响ROI, 因此也具有许多缺陷。
  3.在使未来的增长得以实现或者导致未来企业的增长难以实现的无形影响的反映方面,财务评价指标显得力不从心。
  也就是说,许多有利于或不利于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的影响,因为不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而无法包含于净利润当中,例如成功地开发了一项新产品,或损失了主要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可能都对目前及未来的净利润有重大的影响,却未能立即得到反映。
  4.会计收益是一种“短视指标”,利润的增加并不一定就导致现金流量的同步增加。
  片面强调利润容易造成经营者为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的短期行为,可能助长企业管理当局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使得企业经营者不愿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资本投资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也就是说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当局不重视科技开发、产品开发、人才开发,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从而与企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基本目标相背离。
  5.由于物价变动的影响,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业绩评价的方法会使不同币值的金额混合在一起。
  虽然理论上可利用一些新的财务指标,如现金流量将传统的会计信息加以调整,以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然而在实务上却遇到客观性与可靠性问题。
  二、现代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特点——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结合非财务性指标
  近几年战略管理理论使人们意识到仅运用财务指标评价公司业绩是不足,相比之下非财务指标更能促使企业改进管理。
  因此,一个完整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应该是财务评价指标与非财务评价指标的有机结合。
  从国内外目前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完整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种非财务评价指标:
  1.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经营业绩。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在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对于企业而言尤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实际调查表明,市场占有率在众多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中雄居榜首。
  2.产品品质。
  产品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水平。
  产品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产品在生产阶段符合企业制造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另一方面是指产品在售后阶段符合客户使用要求而表现出的品质。
  它可以通过废品率和顾客退货率这两个计量指标加以综合反映。
  3.员工积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受到批评的原因之一在于忽略了对员工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积极性以及培训情况等方面的评价。
  如果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在公司中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创新能力。
  前已述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重心正由实物资本转向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因此在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应该关注企业的诸如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
  其中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开发和创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方面的能力。
  5.顾客满意程度。
  该因素指的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不断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不仅仅是在质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花色品种等其他方面。
  三、不同阶段应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
  一个典型的工商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由于企业的这四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财务目标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应该结合企业其时所处的阶段进行正确评价。
  一般而言,应该是不同阶段应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
  1.当企业处于创业阶段时,非财务事项,例如开发新产品,设立组织机构,可能比任何财务性指标更为重要。
  在企业创始阶段,如何以有限的经济资源占据市场上的有利地位通常是最重要的关键因素。
  因此,销售收入的增长以及营业活动现金流量,通常经其它的财务性业绩评价指标显得更重要。
  2.在企业进入成长阶段时,虽然仍应该注意销售收入的增长,但同时也应该考虑企业的盈利率与资金管理效率(如ROI), 以求得收入与报酬率之间的平衡。
  当资金变得越来越容易取得时,营业活动现金流量也变得相对不重要了。
  3.当企业步入成熟阶段时, 其主要考虑的是资产与股东权益的ROI,只有仔细地运用资产及相关的现金流量,注重盈利率,才能获得较高的报酬率。
  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经营者必须监控所有的财务性评价指标,企业才可能保持活力,免于老化。
  4.当企业步入衰退阶段时,现金流量就变得再度重要了,企业经营者必须仔细地评价各项有利于增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投资,以获得最大的资产报酬,长期性的财务性绩效指标例如ROI 或剩余盈余则相对的变得较不重要。
   四、主要经营业绩评价办法与模型概述
  (一)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的EVA系统EVA是一种管理绩效财务评定方法,默顿·米勒(Merton H.Miller)和弗兰科·莫迪里阿尼(Franeo Modigliani)把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第一次应用于公司财务,把企业的经济模型和NPV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工具,并且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以便把EVA作为一个度量业绩的指标和建立激励制度的基础,以使管理者的行为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
  乔尔·斯特恩(Joel M.Stern)和G·班纳特·斯图尔特(G.Bent Stewart)将该理论突破并加以完善,表述成一个容易理解的体系,以便于管理人员用来指导公司的资源配置。
  这就是目前国内外广泛流行的美国纽约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所提出的EVA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
  EVA的基本原理是指税后经营利润再减去债务和股权的成本。
  剩下的利润可能超过或者少于全部资金的成本,而这才是这些资金在给定时间内创造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也就是剩余收入或经济利润。
  其基本计算公式为:EVA=NOPAT-C%×TC。
  其中,NOPAT是税后净经营利润,C%是资金成本系数,TC是使用的全部资金。
   EVA指标首先在美国得到迅速推广,以“可口可乐”、“AT&T”等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公司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将EVA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引入公司的内部管理之中,并将EVA最大化作为公司目标。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在上述公司成功经验的示范效应下,许多大公司也相继引入了EVA。
  目前,EVA已经被“可口可乐”、“西门子”等全球400多家公司所采用,美国《财富》杂志称EVA为当今最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
  同时麦肯锡、毕马威等管理、会计咨询公司也开始提供EVA咨询服务。
  EVA还受到高盛、CS第一波士顿等投资银行的分析家和基金经理的欢迎,认为用未来预期EVA解释公司股票价格比每股收益或净资产收益率好,希望根据EVA投资来赚取超额收益。
   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相比,EVA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明显的优越性:EVA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限制,其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做出适度调整,以获取相对准确的数据,从而降低了会计准则引起的经营绩效扭曲现象;EVA将业绩评价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联系起来,使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在矛盾和协调中取得一致,也克服了经营者的利润粉饰行为;EVA提供了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企业内部的资本预算以及管理者绩效评估的测定和分析工具,从而将不同资本规模、不同资本结构、不同经营风险的企业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业绩评价;由于EVA指标体系涵盖了各个管理层次,这使得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能够很好地将各个部门长、中、短期的目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EVA的管理强调权力的有效分散,可以避免控制层次过多带来的弊端,同时促进组织结构“扁平化”,增强组织及其经营管理的灵活性,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与有效性。
  因此,EVA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业绩评价工具在美、英等国备受关注。
  但EVA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计算EVA所进行的必要调整可能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EVA评价方法过分强调了经营成果的业绩,并主张将EVA作为决定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报酬的唯一指标,这样单纯地运用EVA指标也常常难以识别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EVA是一种财务指标,缺乏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
    (二)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卡 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的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创始人兼总裁戴维·诺顿(David Norton),在总结了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92年首先提出了平衡记分卡。
  它是通过建立一整套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将公司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目标和业绩指标,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竞争状况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评价的一种业绩评价方法。
   据Gartner Group的调查显示: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1000位公司中,有70%的公司采用了平衡记分卡系统。
  像Champion International,AT&T,AUstate和Apple puter通过使用平衡记分卡,将经理层的注意力集中在逐月和逐日的行为项目上。
  从平衡记分卡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内部经营流程(Process)、学习和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
  财务维度,平衡记分卡要求根据企业所处发展时期或阶段的不同,相应地选择财务业绩计量指标,包括利润、投资回报(ROI)、经济增加值(EVA)等。
  此处所指的财务指标是一种综合指标,其他三个方面的改善必须反映在财务指标上。
  从这一意义上看,财务方面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出发点和归宿。
  顾客维度,企业以顾客为中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把顾客方面核心的衡量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新顾客赢得率、顾客回报时间、顾客利润、老顾客留住率以及目标市场份额等。
  这些指标可以系统地反映企业在市场中为客户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处于什么样的竞争地位。
  内部经营流程,内部经营流程是指企业以顾客需求为起点,投入各种原材料到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内部经营流程是企业改善其经营业绩的重点,顾客满意度、股东价值的实现都要从内部经营流程中获得支持。
  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指标。
  学习和成长,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信息系统和组织程序。
  强调员工的能力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结果。
  为了适应新的挑战,不仅职工必须通过不断的自身学习和组织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而且企业管理当局也必须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改善企业内部的信息传导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学习与成长。
  这一维度包括的指标主要有雇员能力、组织适应变化的能力等。
  平衡记分卡的其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由一系列因果链贯穿起来的一个整体,展示了业绩和业绩动因之间的关系,而确认并有效地管理这一因果关系是平衡记分卡的主要特征。
  四个视角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每一个视角不仅包括具体的目标,而且包括为达到每一目标而的评价方法。
  而这些目标与评价方法的构建,是在公司远景和战略框架的统领下完成的。
  平衡记分卡具有明显的优点,表现在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机平衡;二是实现了战略目标的管理,并进一步将战略目标进行战术转化;三是实现了不同业绩评价角度间的紧密联系和有机地融合,共同支持企业的战略。
  然而,平衡记分卡也同样存在局限,非财务指标难以量化,如学习、成长与创新都是很宽泛的概念,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单独界定一个方面比较困难的。
  作为一种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平衡记分卡的实施可能会遇到各业务部门对采用新的绩效考核体系的 *** (组织变革的阻力),此外还会遇到非财务指标不能和经营成果紧密结合,各利益主体对财务指标的看重所带来的压力等问题。
  由于四个维度未能包括公司实际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供应商、社区、 *** 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未能在其中得到反映,同时,目标多元化也不利于企业果断地制定决策。
   

5. 如何评价公司的经营状况

从经营管理财务和业绩四个。维度考察。经营主要看收入和利润。收入主要是哪些产品的贡献?这看出工时是不是靠什么能提高经营

如何评价公司的经营状况

6. 如何评价企业经营成果

经营成果分析:
1)   利润总额增长率=报告期利润总额/基期利润总额-1
观察企业一定时期利润的成长情况
2)   税后利润增长率=报告期税后利润/基期税后利润-1
考察企业一定时期利润的成长情况
3)   所有者权益收益率=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
考察企业一定时期内每1元自有资本实现利润情况
4)   公积金增长率=报告期盈余公积与资本公积之和/基期上述两项之和-1
考察企业一定时期公积金的变动情况
5)   资本金利润增长率=报告期资本金利润率/基期资本金利润率-1
考察企业一定时期资本金利润率变动情况
6)   自有资金增长率=报告期所有者权益/基期所有者权益-1
考察资本保全和增殖情况,反映企业资金实力
7)  资本金增殖率=报告期实收资本/基期实收资本-1
考察企业一定时期实收资本的增资情况

7. 如何评价一个企业的业绩

可以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来评价。
财务指标一般包括: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营业现金流、市场价值等。
非财务评价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和交货效率、敏感性和应变能力、员工积极性、创新能力和技术领导定位、顾客满意程度等。
二者各有优劣,不宜注重某一种,需要有机结合。

如何评价一个企业的业绩

8. 怎样进行企业经营评价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

  现状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方法有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期权法较少采用。而在我国的价值评估实践中,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首选和主要使用的方法,收益法、市场法很少采用,期权法几乎不用。赵邦宏博士对我国2003年企业价值评估使用方法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业务中所占的比例达95%左右,而收益法一般作为成本法的验证方法,不单独使用,市场法很少使用,期权法一般无人采用,而且在2004年12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中也未涉及到期权法,基于此,本文中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及选择研究中不考虑期权法,仅以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三种方法为研究对象。

  3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比较分析

  要选择适合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首先应从不同的角度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性,以下从方法原理、方法的前提条件、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对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进行比较分析。

  3.1各方法的原理

  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重建或重置评估对象,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精明的潜在投资者,在购置一项资产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建造一项与所购资产具有相同用途的替代品所需要的成本。

  收益法的基础是经济学中的预期效用理论,一项资产的价值是利用它所能获取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其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该项资产并获得收益的风险的回报率,即对于投资者来讲,企业的价值在于预期企业未来所能够产生的收益。这一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艾尔文。费雪,费雪认为,资本带来一系列的未来收入,因而资本的价值实质上是对未来收入的折现值,即未来收入的资本化。

  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是基于一个经济理论和常识都认同的原则,类似的资产应该有类似的交易价格。该原则的一个假设条件为,如果类似的资产在交易价格上存在较大差异,则在市场上就可能产生套利交易的情况,市场法就是基于该理论而得到应用的。在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中,市场法充分利用市场及市场中参考企业的成交价格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判断被评估对象的价值。

  3.2各方法的前提条件

  运用成本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应具备的前提条件有三个:一是进行价值评估时目标企业的表外项目价值,如管理效率、自创商誉、销售网络等,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二是资产负债表中单项资产的市场价值能够公允客观反映所评估资产的价值;三是投资者购置一项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具有相同用途所需的替代品所需的成本。

  若选择收益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应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投资主体愿意支付的价格不应超过目标企业按未来预期收益折算所得的现值;二是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够合理的预测,企业未来收益的风险可以客观的进行估算,也就是说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和风险能合理的予以量化;三是被评估企业应具持续的盈利能力。

  采用市场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需要满足三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有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公开市场指的是有多个交易主体自愿参与且他们之间进行平等交易的市场,这个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代表了交易资产的行情,即可认为是市场的公允价格;二是在这个市场上要有与评估对象相同或者相似的参考企业或者交易案例;三是能够收集到与评估相关的信息资料,同时这些信息资料应具有代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3各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成本法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相对于市场法和收益法,成本法的评估结果客观依据较强。一般情况下,在涉及一个仅进行投资或仅拥有不动产的控股企业,以及所评估的企业的评估前提为非持续经营时,适宜用成本法进行评估。但由于运用成本法无法把握一个持续经营企业价值的整体性,也难衡量企业各个单项资产间的工艺匹配以及有机组合因素可能产生出来的整合效应。因而,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不宜单独运用成本法进行价值评估。

  收益法以预期的收益和折现率为基础,因而对于目标企业来说,如果目前的收益为正值,具有持续性,同时在收益期内折现率能够可靠的估计,则更适宜用收益法进行价值评估。通常,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收益具有上述特点,可用收益法。基于收益法的应用条件,有下述特点的企业不适合用收益法进行价值评估: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收益具有周期性特点的企业、拥有较多闲置资产的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以及风险问题难以合理衡量的私营企业。

  市场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具有简单、直观便于理解、运用灵活的特点。尤其是当目标公司未来的收益难以做出详尽的预测时,运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显然受到限制,而市场法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小。此外,站在实务的角度上,市场法往往更为常用,或通常作为运用其他评估方法所获得评估结果的验证或参考。但是运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因为评估对象和参考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往往不尽相同,因而要找到与评估对象绝对相同或者类似的可比企业难度较大;其次,对价值比率的调整是运用市场法及为关键的一步,这需要评估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技术能力。

  4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原则

  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不是主观随意、没有规律可循的,无论是哪一种方法,评估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殊途同归的服务于市场交易和投资决策,因而各种方法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结合前文对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出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一些原则:

  4.1依据相关准则、规范的原则

  企业价值评估的相关准则和规范是由管理部门颁布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部分强制性。如在2005年4月1日实施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二十三条中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分析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择一种或多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第三十四条中指出:“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对企业进行评估时,成本法一般不应当作为唯一使用的评估方法”;第二十五条中指出:“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被评估企业成立时间的长短、历史经营情况,尤其是经营和收益稳定状况、未来收益的可预测性,恰当考虑收益法的适用性”。显然,这些条款对选择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4.2借鉴共识性研究成果的原则

  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一些共识性研究成果是众多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基于价值评估实践的一些理论上的提炼,对于选择合理的方法用于价值评估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如在涉及一个仅进行投资或仅拥有不动产的控股企业,或所评估的企业的评估前提为非持续经营,应该考虑采用成本法。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进行企业价值评估,不宜单独使用成本法。在企业的初创期,经营和收益状况不稳定,不宜采用成本法进行价值评估。一般来说,收益法更适宜于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此外,如果企业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经营、收益状况稳定并有充分的历史资料为依据,能合理的预测企业的收益,这时采用收益法较好。在参考企业或交易案例的资料信息较完备、客观时,从成本效率的角度来考虑,适合选择市场法进行价值评估。

  4.3客观、公正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评估师在选择价值评估方法的时候应始终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态度,尽量避免用个人主观臆断来代替客观实际,尽可能排除人为的主观因素,摆脱利益冲突的影响,依据客观的资料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选择合理的方法。公正性原则要求评估人员客观的阐明意见,不偏不倚的对待各利益主体。客观、公正这一原则不仅具有方法选择上的指导意义,而且从评估人员素质的角度对方法选择做了要求。

  4.4成本效率的原则

  评估机构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之一,也需要获取利润以促进企业的生存、发展,因而在评估方法选择时,要考虑各种评估方法耗用的物质资源、时间资源及人力资源,在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及满足委托企业评估要求的前提下,力求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委托企业和评估机构互动发展的双赢模式,更有利于评估机构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服务水平。

  4.5风险防范的原则

  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可以界定为:“由于评估人员或者机构在企业价值评估的过程中对目标企业的价值作了不当或错误的意见而产生的风险”,根据这一定义,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是指评估机构的外部因素客观上阻碍和干扰评估人员对被评估企业实施必要的和正常的评估过程而产生的风险。内部风险是指由于评估机构的内部因素导致评估人员对拟评估企业的价值作了不当或错误的意见而产生的风险。显然,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作为价值评估中的一个环节,可能会由于方法选择的不当带来评估风险。基于此,在选择评估方法的时候要有强的风险防范意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分析可能产生的评估风险,做出客观、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